現代人的一生,可以說絕大多數都被考試貫穿了大半輩子。平時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重要的畢業考、中考、高考。只要我們還在讀書,考試如影隨形。甚至還有那麼一句話叫做: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由此可知,考試帶給學生的痛苦和壓力是真的不少。然而,考試並非是現代人才擁有的痛苦。在古代也有考試,而這個考試絕大多數人也都知道它的稱呼——科舉考試。它對古人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現代人所面臨的高考,其難度也可以說與高考不相上下,甚至科舉考試還更難。
在現代,你想要上一個211或者985的大學,你就必須得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而在古代,科舉考試雖然不是升入大學的途徑,可它確實很多人想要做官,步入仕途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光是高分還不夠,考生在多次角逐中拔得頭籌才能夠獲得晉陞的機會。科舉考試不僅關係到考生的前途未來,更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一定會發出這樣的疑惑:科舉考試不就是一場考試嗎?把書背熟不就行了嗎?有什麼難的?而這些問題也是下文所要為你解答的,接下來我們就以唐朝的科舉制度為例,告訴你古人的科舉考試到底難在哪裡呢?又是為什麼會這麼難呢?
一、科舉中第到底有多難1.熬夜做題,長途跋涉的求學苦在中國,你可以說高考只能考察一個人的應試水平,不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水平,但是你絕對不能否認,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說,高考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為公平的一次考試了。在這場考試中,不管你出身如何,長相如何,特長如何,只要你能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你就能夠進入你想要上的大學。而你所要吃的苦中,最苦的無非就是埋頭苦讀,熬夜刷題的苦。然而,古代的科舉考試對於考生來說,他們為了考科舉所吃的苦可就不僅僅只是熬夜刷題的苦了。科舉考試一般分為縣試、州府試、省試、吏部複試。而在這最基礎的縣試之前,考生們要吃的第一個苦就是找學校。如果是出生於官宦家庭的考生,那麼他可以不用吃找學校這個苦,因為他能去上學的地方很多,比如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和家塾。
然而,要是家庭貧困的考生,找學校這個苦是必須要吃的。若不想折騰的話,他們也可以選擇去村學、坊巷學那裡學習,可他們的教育質量實在是不怎麼樣。為了自己的前途未來,稍微有些條件的考生會選擇去更遠一點的地方找官學或者好一點的私塾學習,而沒錢的,也就只能腳踏實地,靠自己了。雖然考生們學習的起點都不一樣,但只要他們能夠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就都能夠參加縣試和州府試的。縣試是科舉考試中第一場淘汰賽,在縣試中晉級的考生則能夠繼續參加州府試,而州府試通過之後,考生還不一定能夠直接去參加省試。因為他們在這之前還得由地方的州縣官吏舉薦才有資格參加省試。
而那些有資格參加省試的考生,這接下來要吃的苦就是長途跋涉的苦了。因為省試考試的地方設在京城。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對於考生來說,能有一輛馬車就已經很不錯了。然而絕大數參加省試的考生還得靠自己的兩條腿走去京城,於是乎,路途遙遠,考生們一邊要背著自己沈重的行囊,一邊還得抓緊時間複習考試內容,實在苦不堪言。
2.到達京城後的人情世故的苦考生一路風餐露宿,好不容易風塵僕仆地到了京城,你以為他們的苦就此終結,只需要安安心心的準備考試就可嗎?不,他們還得吃人情世故的苦。就像大學裡的期末考試會把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算入總分一樣,科舉考試錄取進士也需要平時成績,只不過他們的平時成績是自己平時的一些作品,所以,為了自己的平時作品能夠得到賞識,考生們必須得走訪考官,這就是投卷。
但是投卷也是一項運氣活。運氣好的話,就像白居易,他當初選擇向著名詩人顧況投卷。顧況一開始聽到白居易的名字還不怎麼把人放在心上,可等看完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作品,他才知道自己這以“名字”取人不可取,眼前的人著實是有才啊!因此,白居易憑藉自己的才華征服了顧況,獲得了舉薦的資格。然而,不是所有人的運氣都有白居易那麼好。有些人有才華卻沒有得到賞識,無奈之下,他們只得去尋求京城中的達官顯貴的支持。在經歷過低聲下氣的求人,銀子花了一大筆,酒喝了一肚子,嘴巴都說干了之後,貴人們終於肯掀起眼皮子看他們的作品一眼,也終於肯施捨一個關係之後,這時候,這些考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下來,才能繼續準備接下來的考試。
3.考試開始後還要經歷頭腦風暴,體力折磨我們現在有句話叫做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在古代,身體也是科舉考試的本錢。打個比方,如果考生為了以後仕途發展的更順利而選擇進士科考試,那麼接下來等待他的不亞於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他遇到的試題種類會有帖經、時務策、詩賦等等,這些試題除了考察你的基礎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之外,同時也考你的體力。因為你要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就把這容量非常大的試卷答對且答好,實際上也是對你的頭腦和體力的雙重考核。而等考生終於通過省試之後,雖然可以成為登科進士,但要真正的當官,還得承受顏值上的考核,這也就是吏部複試所要考察的內容。除了最基本的書法和文章的考核,考生們長得怎麼樣,說話清不清楚也都是吏部複試考核的重點。所以最後能成功步入仕途的人,絕大多數不僅要聰明絕頂,還得顏值在線。
4.科舉中第是唐朝普通學子唯一實現理想抱負的路,再難也要週而復始現在不乏有高考失敗之人,但若想擁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他們的選擇可以是去復讀,也可以是去找工作,還可以去讀高職。但是對於想要步入仕途的古人來說,科舉是絕大多數人唯一的選擇,所以很多人在失敗之後,還會再接著嘗試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然而,據唐代的數據統計,每年參加省考的考生有一兩千人,可真正能通過的卻不到三十人。所以說,科舉中第真的太難,太難了。
二、科舉的特點促使中第難上加難1.唐科舉沒有相對嚴苛的限制,所以生源廣,自然學子要吃長途跋涉的苦唐朝科舉考試的生源主要有兩類,分別是生徒和鄉貢。在中唐以前,由於生徒自身的優勢以及主考官對於官宦子弟的有意偏袒,很多科目錄取生徒的居多,而鄉貢的人是少之又少,因此,從某些方面也避免了學子長途跋涉去考試的苦。而在中唐之後,官學的衰落再加上為了選拔更優質的人才,科舉製麵向全社會開放。參加考試和被錄取的鄉貢越來越多,他們不像大多是在中央的生徒一樣,所以要參加省試,就必須得經過長途跋涉去往京城。
2.科舉考試的目的不止一種,促使學子要全面發展,努力求學唐代的科舉考試要選拔的人才是不止一種的,因此它的取士科目也分很多。例如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特別是明法、明字、明算還是非常具有專業性的。因此,要是有考生想要憑藉更具專業性的明法、明字、明算等取士的話,就必須努力求學,習得更多專業的知識去考試。3.科舉考試相當靈活,促使考生要吃人情世故的苦唐朝科舉考試中實行投卷與薦舉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在初期也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成效。但是,隨著實行的時間一長,投卷與薦舉的制度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為投卷和薦舉這兩種制度的主觀性都太大了,而本來是一心求學的考生,到後來因為這兩種制度不得不去巴結這個,巴結那個,只為了一個能夠獲取進士的機會。而正因如此,使得考生在原本吃盡了求學苦的份上還得加一份人情世故的苦。
三、結語漫漫求學苦,長途跋涉苦,人情世故苦,前途未來苦,這些苦造就了科舉制度在主觀和客觀因素上的難度,再加上唐朝科舉制度沒有嚴苛的限制、取士科目眾多和靈活的考試制度導致科舉中第對於考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以史為鑑,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不僅要在主觀和客觀上都要做到相對公平,還要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特點,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