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寬廣的大洋,幅員遼闊,達到了1.8億平方公里。
在這片廣袤的蔚藍世界裡,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其中,位於南太平洋的一片面積達3700萬平方公里(1400萬平方英里)的區域,更是讓人類始終難以企及。這片區域的面積,比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加在一起還要大,隱藏的秘密也更多。它,就是南太平洋環流區(South Pacific Gyre,SPG)。在南太平洋環流區的中心,西經123°23.6′,南緯 48°52.6′的位置,就是所謂的尼莫點(Point Nemo)。Nemo在拉丁語中是沒有人的意思,人們之所以給它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借此描述它多麼孤獨。以尼莫點為中心,我們可以畫一個半徑達2688千米的圓,並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塊陸地會被畫進這個圓裡。甚至有人說:距離尼莫點最近的人類,大概在位於地表以上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中的宇航員。
(圖片說明:尼莫點位置示意圖)
正是由於這裡遠離陸地,它也成為了天然的航天器墓場。當人類的航天器結束任務,準備回到地球並且不需要再次使用的時候,它們就會在人類的控制下墜毀於這片海域,從此銷聲匿跡。比如我國的空間站天宮一號,就是受控墜毀於這裡的。當你真的瞭解南太平洋環流區就會發現,這裡不僅僅是航天器的墳場,還有更多讓你感到了無生機的因素。由於距離陸地遙遠,所以這裡缺少從陸地衝刷到海洋裡的有機物;另外,南太平洋環流在外圍的包裹阻止了外部海水將營養帶進來。因此,地球上五大跨海洋流系統中最大的、佔據全球海洋面積1/10的南太平洋環流,反而變成了人跡罕至、了無生機的“海洋沙漠”。
不過,即使是火山口、永凍土尚且有生命存在,何況是一片海洋。實際上,在南太平洋環流區,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一些生物。由於海域面積極大、距離陸地遙遠,因此人類很少前去探索這片神秘的海域。不過,國外的科學家依然被它深深地吸引,並且親自前往這片海域,向我們展示這個不一樣的世界。這組科學家來自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他們乘坐德國FS Sonne號科考船從智利出發,於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期間在海上漂流了六週的時間,最終經歷了7000公里(4350英里)的航行後抵達新西蘭。在此期間,他們途徑南太平洋環流區,並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考察。
(圖片說明: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乘坐FS Sonne號科考船從智利到新西蘭的路線)
在進入南太平洋環流海域後,科學家們利用最新開發的分析系統,對20至5,000米(65英呎至16,400英呎)的深度範圍進行了微生物群落採樣。在僅僅35個小時內,科學家就對這片海域的有機樣品進行了測序和鑑定。微生物生態學家伯恩哈德·富克斯(Bernhard Fuchs)是本次研究團隊中的一員,他在2019年7月時對外介紹過這一次的研究:“我們發現,南太平洋表面海域的細胞數量比大西洋環流要少1/3,這令我們感到十分驚訝。這大概是人類所測量過的大洋表面最低的細胞數量了。”事實證明,這裡真的是海洋中的荒漠。
在這些被科研人員發現的微生物中,20個主要的細菌支系佔到了其中的大多數。實際上,這些微生物中大多數都是科研人員以前在其他環流中見到過的,比如SAR11、SAR116、SAR86、原綠球藻等。儘管整體上看起來有些貧瘠,但從物種的角度來看,南太平洋環流區似乎也並無特殊之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名為AEGEAN-169的種群在不同海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性。在以往,科學家們只在500米深的海域發現過它們,但是來到南太平洋環流區,它們竟然來到了海洋表面。
該團隊的研究者之一、微生物學家格里塔·萊因特耶斯(Greta Reintjes)告訴我們,這意味著這些生物具有“一種有趣的適應性,讓自己能夠在這種生物生產力低下、陽光照射匱乏的海域尋找到一片適合自己生存的空間。”這也是他們未來將要重點研究的方向之一。不論怎樣,這一次的研究印證了之前的理論,南太平洋環流區的確是一個對生物來說非常不友好的區域。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它就像是一個“世外桃源”,然而卻是個沒有生機的桃源。這裡與世隔絕、而且非常貧瘠,即使對於那些對營養要求沒有那麼高、能夠生存於極端環境下的生物來說,它的環境依然顯得比較苛刻。
不過,科學家們總是能夠看到事情另一面。他們指出:雖然南太平洋環流區恐怕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要背負著海洋沙漠的名聲,但和被霧霾籠罩的城市、被塑料汙染的南極來說,這也是地球上難得的一片純淨的海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