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大腦掃描影像。(路透檔案照)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25日發表的一份新研究,人類大腦比我們所認知的「晚熟」得多。這份研究指出,人類從初生嬰兒到老年,大腦發展可分成5大「時期」,進入「成年」模式,是在32歲左右。
英國《衛報》25日報導,這份2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的研究,根據將近4000名年齡不足1歲到90歲者的大腦掃描影像,繪製大腦神經連結以及隨年齡演進情況,揭露出以9歲、32歲、66歲和83歲四個關鍵「轉捩點」年齡區分的5個主要「時期」,每一時期反映腦部神經連結的重組。
報告資深作者、劍橋大學神經資訊學教授艾斯托(Duncan Astle)表示,「了解到大腦結構發展歷程,並非一個穩定漸進,而是一段有幾個重大轉捩點的過程,將有助於我們找出其神經連結何時、以及如何處於容易受到干擾」。
研究指出,從出生到9歲屬於大腦「童年期」,9歲之後進入「青少年期」,這段時期平均持續到32歲左右;32歲開始,大腦神經連結轉向「成年模式」,也是大腦發展最長的一段時期,一直到66歲。第3個轉捩點是66歲開始的「早期老化期」,之後是83歲進入「晚期老化期」。
童年期大腦被定義為「網絡整併」階段,嬰兒腦部的大量神經突觸的整理階段,較活躍的會保留下來。研究發現,這段期間,大腦神經連結效率反而降低,同時,灰質和白質體積迅速增加,腦皮質厚度達到高峰,皮質皺摺逐漸穩定。
大腦在「青少年期」白質量持續增加,神經網路持續精細,整個大腦的神經連結效率穩定增加,這一點與認知表現提高有關。率領這份研究的莫斯利(Alexa Mousley)指出,「青少年」是指大腦結構變化還在持續發展,而非固定在某種狀態,「我們絕對不是說,20歲將近30歲的人行為像青少年,或者其大腦看起來像一名青少年的大腦」。
與之前幾個時期相較,32歲左右開始的這個時期,大腦結構呈現出邁入穩定,這一點呼應其他研究顯示的,這時為「智力與人格特質的高原期」,大腦各區的區分也變得更為明顯。莫斯利說,這時期經歷的人生事件,如養兒育女等,或許在大腦出現的一些變化扮演一角,這項研究並未驗證這一點,但是先前已知,女性生產後,其大腦結構會出現改變,因此可合理推測,這些人生里程碑與大腦變化之間有關係。
大腦發展最後兩個轉捩點在66歲、83歲,這兩時期大腦神經連結逐漸減少,據信與老化和腦白質退化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