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老鴇」原本是一種鳥嗎?如今成了青樓掌櫃的代稱,「老鴇」一詞源於古人對大鴇鳥行為的錯誤觀察,由於誤判其交配習性與性別特徵,大鴇從《詩經》中的優雅意象,淪為風月文化的符號,如今這場跨越千年的誤會,該是被還原真相的時候了。
大鴇從益鳥變風塵代稱
古人初見大鴇時,誤以為牠「無雄」,又見雌鳥群居,便妄下結論「鴇,無雄也。」於是想像牠「來者不拒」,「喜淫無厭」,明代朱權在《丹丘先生論曲》中更以「諸鳥求之即就」形容,從此「淫鳥」之名不脛而走。
隨著戲曲小說盛行,「老鴇」逐漸成為青樓掌櫃的代稱,從《金瓶梅》、《玉簪記》到《桃花扇》,「鴇娘」、「鴇婆」等詞頻繁出現。人們只記得那個張羅生意、口若懸河的風塵女子,卻忘了「鴇」原本只是草原上不鳴不擾的益鳥。
事實上,大鴇的「愛情模式」十分正常,每年春夏交界,雄鳥展翅炫羽、鼓頸抖鬚,以「草原鬥舞」吸引雌鳥。雌鳥精挑細選後才願交配,交配後雄鳥離開尋覓下一個對象,雌鳥獨自築巢育雛。這在動物行為學上被稱為「繁殖策略分工」,並非人類眼中的「放蕩」,但古人用道德審判自然本能,誤會就此定型並流傳千年。
草原母鳥成語言犧牲品
大鴇是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寧夏、內蒙古與新疆草原,牠們不鳴叫、不棲樹,白日行地、夜宿草叢,一天能吃上百隻害蟲,是天然「綠色殺蟲劑」。然而多年來,因名稱被視為不吉,有人亂捕亂打,甚至誤以為「能補身」而烹食,使族群急劇減少。
大鴇不懂人語,也沒為自己辯過冤,牠只是默默走在草原上,吃蟲、育雛、守望天空。從《詩經·鴇羽》的肅穆優雅,到現今「老鴇」的風月印象,這段語義轉折見證了人類偏見的力量,如今該是為牠正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