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成吉思汗先伐歐洲 再取中原 「回馬槍」策略佈局深


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統一後,沒有急攻宋、金,而是選擇西征歐洲,此舉背後蘊藏深層戰略盤算。(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憑藉驚人的軍事實力橫掃歐亞大陸,但在完成蒙古統一後,卻未急於進攻富庶的宋朝及金朝,而是選擇揮師西征,直指歐洲。這一反常的舉動,長久以來讓人疑惑,為何他要放過近在眼前的中原,卻選擇遠在萬里的戰場?事實上,成吉思汗並非單靠蠻力征服世界,他精於謀略,善於審時度勢,為蒙古帝國開拓出最有利的戰局。

根據《搜狐網》報導,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後,最初鎖定的對手是西夏,即便他曾經圍困西夏都城,但最終選擇撤軍,這一決定並非懦弱,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蒙古軍以野戰突擊見長,缺乏攻堅能力,若貿然死戰,不僅難以取勝,還可能陷入漫長的消耗戰,削弱核心戰力。因此成吉思汗將西夏視為「試驗場」,一方面磨練部隊,另一方面累積攻城經驗,為未來更大的戰役做準備。

更關鍵的是,他洞察了金朝與西夏的嫌隙。當時西夏國主李安全以篡位登基,金朝對此極為不滿,成吉思汗正是利用這層矛盾,挑動兩國對立,使金與西夏爆發長達十年的戰爭,結果雙方精銳元氣大傷,實力大幅衰退。對蒙古而言,這場消耗戰無異於替他削弱了未來的潛在敵手。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西夏軍力絕非等閒,著名的「鐵鷂子」部隊戰力驍勇,使西夏得以在宋、金、遼三強環伺下存活。成吉思汗在與西夏的對戰中,不僅掠奪了大量物資,也吸收了戰術經驗,這些都成為他日後遠征的重要資本。

至於西征的原因,則在於戰場特性,中原城池堅固,宋、金的防禦體系難以撼動;相較之下,西方的花剌子模等政權內部鬆散,城防薄弱,更適合蒙古軍的機動戰法。長途奔襲、快速殲滅的打法,能在西方戰場發揮最大優勢,與其在中原陷入苦戰,不如先在西方累積資源與聲威,再伺機回師,從容收割被戰火削弱的宋、金。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先以西夏作為練兵場,再藉西征花剌子模與歐洲擴展實力,最後才回師徹底滅亡西夏,完成戰略收尾,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戰爭冒險,而是一盤精心設計的棋局。從歷史角度看,成吉思汗確實「放過」了宋、金,但這並非因為中原無足輕重,而是他以最符合蒙古軍特性的順序逐步推進,讓蒙古帝國在短短數十年間席捲歐亞,登上世界霸權之巔。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