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三國時代的周瑜,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三國演義》中他被諸葛亮連番激怒,最終吐血身亡的戲劇形象。然而,這是羅貫中為突出諸葛亮智慧而編織的小說情節,並非歷史事實,根據史書記載,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卻於西元210年行軍至巴丘時因病去世,年僅36歲,死因至今仍有多種推測,正值壯年卻壯志未酬確實很冤。
小說中的「諸葛亮三氣周瑜」雖富戲劇張力,被後世譽為智鬥經典,但大多屬虛構,與正史存在明顯出入。
第一氣:小說描寫周瑜攻下南郡時被諸葛亮捷足先登,氣得吐血;史實則是周瑜用近一年時間攻克南郡,當時諸葛亮隨劉備攻打荊南三郡,兩人並無直接衝突。
第二氣:演義說周瑜設局將孫尚香嫁給劉備,意圖控制劉備,卻被諸葛亮識破;史實上,孫權主導聯姻,周瑜並未參與此事,更無陷害之說。
第三氣:小說稱周瑜計劃假道伐魏,企圖奪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最終大呼「既生瑜,何生亮」而死;但《三國志》記載周瑜確實曾擬奪回荊州,卻未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也沒有三氣致死之事。
《三國演義》為強化蜀漢正統,誇大諸葛亮、劉備的形象,將周瑜塑造成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角色,並將赤壁戰等功勞多數歸於孔明。反觀正史,周瑜出身官宦之家,才貌雙全,年輕時便與孫策並肩作戰,關係親密如兄弟,並分別娶了大喬、小喬為妻,成就一段佳話。
孫策去世後,周瑜成為孫權最倚重的軍政支柱,主導赤壁戰略與鞏固東吳政權,深受孫權信賴。周瑜英年早逝,享年36歲,據傳因行軍途中受傷或病重,最終導致病情惡化而亡,但正史並無明確記錄受箭傷致死,相關說法多屬後世推測。
臨終前,周瑜仍親筆致信孫權,表達對未竟之業的遺憾與對國家的忠誠,其情懷與諸葛亮《出師表》可謂不相上下。周瑜的早逝不僅令東吳失去一位傑出將領,也中斷了進軍益州的計劃,間接助長了劉備的勢力,影響三國格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