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常發生戰爭,因而發明不少先進兵器。春秋時期煉製丹藥意外發現火藥,直到隋朝才真正被發明出來,唐朝時則用於軍事,製造出不少火器,包含火球、突火槍及火銃等,明朝還設計出「三眼銃」,具有三個槍管,一次可同時發射三槍。
北宋將火藥廣泛運用於軍事,重視火器的研製與發展,還製造出一種名為「火球」的武器,火球內部是膏狀火藥,外層繞上麻再塗松脂等易燃物,使用時先將火球點燃,再用拋石車將火球拋入敵陣,能夠引燃敵陣儲放糧草的營帳,以此削弱敵軍的戰力,北宋兵書《武經總要》就記載許多火藥配方和武器。
南宋還發明出「突火槍」,利用燃燒產生氣體推力的概念,將放在管內的子彈射出,後來的槍炮也都是相同原理,不過剛發明出來時,突火槍採用竹筒作為發射管,無法長久使用,所以早期並未被好好應用,且因火藥配方比例問題,導致射程只有10至20公尺,但隨技術發展,突火槍的筒身改為金屬,火藥配比、彈丸形狀與材質優化,突火槍進化變「火銃」,殺傷力、準度、使用壽命大幅提升,元末明初被大規模運用在戰場上 。
「三眼銃」則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明軍步兵主要都是使用三眼銃,具備三個槍管,一次可同時發射三槍,雖然射程有限,但在近戰中可有效殺傷未披甲的騎兵,與當時射程更遠的鳥銃相比,三眼銃成本更低,在碧蹄館戰役中,三眼銃近距離擊射,也給日本武士造成極大殺傷力,之後在明軍與後金的作戰中,三眼銃也發揮極大作用。
最後則是「紅夷大炮」,明朝後期火器技術開始落後於西方,因此陸續向葡萄牙購買火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紅夷大炮,與傳統火炮相比,它的炮管更長,而且不容易膛炸,威力也更大,最重要的是,還能調整射擊角度,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遠近,因此深受明軍重用,在寧遠之戰中,守城明朝將領袁崇煥靠紅夷大炮打傷努爾哈赤,迫使後金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