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外食機率高,人體也因此更常攝入微塑膠顆粒,然而一群科學家卻發現人類唾液可能因此進化出能分解 PET 的新水解酶。
2016 年時,首次在日本堺市一處垃圾掩埋場發現由大阪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製造的 PET 酶(PET 水解酶,PETase),能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塑膠降解為更小的單-2-羥乙基對苯二甲酸(MHET)單體分子,顯現自然界生物為適應環境而跟著演化。
現在,來自泰國 VISTEC 研究所與朱拉隆功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分解塑膠的新酶,來源非常令人震驚:人類唾液中的微生物菌落。
現代社會生活外食機率高,人類也因此食用大量以 PET 塑膠包裝的熱食,不知不覺吃下了身體無法分解的微塑膠顆粒,但生命總會隨著環境潛移默化,當研究人員在檢查含有海水與人類唾液樣本的基因組數據庫時,便發現存於唾液中的革蘭氏陰性菌,可能已進化至也能產生 PET 水解酶消化微塑膠,與太平洋垃圾帶附近發現的菌株相似,團隊將之命名為 MG8。
團隊也指出 MG8 另一種用途,只需稍加修改蛋白質序列就能更高效結合、立即黏附在 PET 粉末上,增強回收 PET 的功能性,雖然目前這種水解酶無法分解高結晶度的 PET 消費性塑膠。
新論文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