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人也學第二外語 清朝英文教材曝光 內容根本是天書


為了和不同國家的人交流,學習第二外語是非常重要的事,然而不只是現代人,就連古代人也會學習外語,只是當時學習的語言,可能會受到地域、宗教所影響;有趣的是,在清朝晚期有不少人開始學習英文,然而當時的教材竟使用中文來標示讀音,唸起來簡直就像「天書」一樣難懂。

先秦時期,中原周圍有許多不講中文的民族,需要懂外語的人來幫忙翻譯,在《周禮》中,擔任翻譯官的人被稱作「舌人」,然而他們的工作量並不大,因為大多數外來民族都必須與中原民族交流,所以會自學中文,像洛陽城附近的戎人,不但熟悉《周禮》,對於《詩經》也能倒背如流。

因此在先秦文獻中,外來語非常稀少;到了漢代與匈奴對戰的期間,才又引進了100多個匈奴詞彙,像是「祁連」意指天、「單于」則為廣大之貌的意思,後來被匈奴用來稱呼部落聯盟的首領。除此之外,古人受到佛教影響,當時最感興趣的外語為「梵語」,不少大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講上幾句,像是東晉權臣王導就曾對胡僧說過:「蘭闍,蘭闍」,用以讚美他人,而精通梵語的人則會幫忙翻譯佛經,像是南朝的法顯、唐代的玄奘等。

不過唐朝以後,人們對於翻譯佛經的興趣越來越低,梵語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人們也不再學習其他外來語言,直到清代末期才又開始學起英文,根據《成都商報》報導,四川成都一名男子收藏了一本鹹豐10年印製的英文教材,每一頁都寫有相互對應的中英文句子,以及用中文標註的英文讀音,比如「托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其實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當時的英文教科書分為三個階段,萌芽期在1807年到1840年,大多都是清朝人自己編寫的教材,因此以中文標註英文讀音相當常見,像是廣州流行一本叫做《鬼話》的小冊子,以「曼」代替「Man」、「土地」代替「Today」,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就曾批評這些小冊子的「發音很糟糕」。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1840年到1895年為英文教學發展期,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不少西式學堂,由美國人編寫的教材中,開始使用音標為英文字母標示讀音;第三階段則是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便開始引進一些原版的英文教科書。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