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張「未發現生命地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它將幫助專家們追蹤「隱藏在暗處」的未知物種。
該研究發現,科學家目前只發現了10%至20%的物種,最有可能發現物種的地方是巴西、印度尼西亞和馬達加斯加。
研究團隊說,由於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等原因,在這些物種永遠消失前找到它們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之一沃爾特·耶茨教授說,毫無疑問,在我們了解到它們的存在或考慮它們的命運之前,許多物種就將滅絕。「我覺得這種無知是不可原諒的。我們如果不能迅速填補這一知識缺口,就愧對後世子孫。」
報導稱,在不到十年前,耶魯大學的生態學家牽頭完成了「生命地圖」項目,該項目繪製了地球上已知物種的分布圖。該團隊的最新事業甚至更加雄心勃勃而且也許意義重大,因為它有助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發現和保護。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巴西帕拉伊巴聯邦大學的帕里奧·莫拉說,這項研究將關注重點從存在多少未知物種轉向它們都在哪裡以及是什麼。他解釋說,已知物種是許多保護措施的「工作單元」,而未知物種在保護規劃中就被遺忘了。「因此,找到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謎題中缺失的部分,對於改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是根據迄今已知約3.2萬種陸棲脊椎動物的棲息地、地理範圍、歷史發現日期,以及其他環境和生物學特性進行的。它使研究人員能夠推斷出,在四類主要脊椎動物中最可能被發現的未知物種是什麼、在哪裡。根據目前的計算,其總數可能為29萬種左右。
研究團隊預測,在人口稠密地區,分布地理範圍廣泛的大型動物更有可能已經被發現。而生活在較難進入的地區、活動範圍有限的小動物到目前為止更難以被發現。
莫拉說:「較早被發現和描述的可能性在物種中並不平等。」例如,1790年,在對物種進行分類學描述後不久,澳大利亞的大鳥鴯鶓就被發現了。而神出鬼沒的小型蛙類瓜拉尼短頭蟾直到2012年才在巴西被發現——這表明還有更多這類兩棲動物未被發現。
研究顯示,在巴西、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哥倫比亞發現新物種的可能性最大,占所有潛在發現的四分之一。而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不明物種最有可能出現在新熱帶區域(比如美洲)和印度-馬來亞地區的森林裡。
報導指出,這項研究還關注了發現缺失物種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即尋找未發現物種的分類學家的數量。莫拉解釋說:「我們傾向於先發現『明顯的』,後發現『不起眼的』,因此需要給分類學家更多的經費來找到剩下的物種。」但分類學家的全球分布非常不均衡,因而一張未發現生命地圖有助於集中新的力量。
報導稱,隨著世界各國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作出承諾,這項工作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今年晚些時候,各國將匯聚一堂,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出一項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耶茨教授說:「更均衡地分配分類資源可以加快物種發現的速度,並限制『永遠未知』物種滅絕的數量。」
研究人員計劃在未來幾年裡與全球夥伴合作,將未被發現的生命地圖擴大到植物、海洋和無脊椎動物物種。
這幅地圖目前刊登於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