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監控腦電圖,新技術可以把思想變成圖像輸出,展示大腦此刻所想。這種技術在心理學、認知神經學方面都具有應用潛力,還有助於發揮人類的創造力。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者開發了這種技術,把來自大腦的信號具體化成為圖像輸出,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電腦嘗試猜測人類的所想。
研究者稱這份9月7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是同類中的首次嘗試。
31位志願者參與實驗評估這種技術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各種類型的人臉圖像,與此同時監控他們的腦電圖。
參與者被告知注意尋找某些比如「老相」或「帶笑意」的面部特徵。當參與者快速瀏覽不同圖像的時候,他們的腦電圖被輸入一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從而推測此人是否看到了符合這些面部特徵的圖像。
根據這些信息,神經網絡嘗試猜測此人想像中的人臉圖像,然後從電腦輸出帶有這些特徵的面部圖像。最後,再由參與者評估這些圖像是否具有他們所想的面部特徵。結果顯示,電腦猜測的準確率高達83%。
研究人員表示,生成人臉圖像只是這種技術的一個範例展示,利用這種技術增強人類的創造力是比較實際的用途。
「如果你想畫出或展示某個東西,但是畫不出來,電腦可以幫助你實現。電腦只需觀察你的注意力焦點,猜測你想創造的東西。」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員魯特薩洛(Tuukka Ruotsalo)說。
研究者認為,這種技術還可以用於了解人類對某些概念的看法,和人類思維的深層機制。資深研究員斯派佩(Michiel Spapé)說:「每個人對『老人』的感性認識可能不同。我們正在研究這種技術是否可以揭示人們下意識中的某些聯繫,比如當提到『老人』的時候,電腦展示的是否總是微笑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