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會做的周公,就是不會解夢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做好一件事,已經不得了。可是周公這個人堪稱“被老天選中的人”,因為他攝政7年,一年辦成一件大事,而且全是維繫周朝800年基業的大事件,其中有一件事還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涵。讀懂了周公,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3000多年以來,一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是一個謙讓、克制、不主張武力侵略的國家(個別朝代除外)。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看看這7年他做了哪些事?一年救亂:兩個親弟弟,聯合武庚(商紂王的兒子)發起叛亂,欲奪親侄子周成王的王位,被周公成功擺平。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周武王只是踹掉了商紂王的老巢,整個國家的亂局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平息。例如殷商故地和奄國發生了動亂,讓周朝險些失去剛剛積累的勝利果實。還好,被周公扳回一局。四年建侯衛:武力征服並不代表可以從此高枕無憂,於是周公分封自己的弟弟康叔為衛君,管理殷墟附近的商朝遺民。
五年營成周:定洛邑(洛陽)為周朝的東都,遷殷商貴族於此,便於管(監)理(控)。六年制禮樂:週禮奠定了中華民族“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文化根基。七年致政成王:危難中挑起武王留下的攤子,修補好周朝當時的各種漏洞和缺口。個人聲望達到頂點,卻並沒有自立為王,而是等到周成王長大了,選擇還政於成王,優雅退場。這簡直就是瑪麗蘇小說裡的完美男神,跟鰲拜等拽著王權不放手的“攝政王”相比,周公可以說是統治階層裡的“白月光”。
今天我們要說的,正是周公第六年開始乾的事情,製作禮樂。“禮”的現代釋義是“禮節”、“禮貌”、“禮儀”等,是人和人之間較為“上乘”的相處方式。可它的本意卻是指祭神的物品,源於上古祭祀文化。這很好理解,從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出發,讓我們首先願意以禮相待,俯首稱臣的,幾乎都是比我們強大、有能力欺負我們的角色。因此,作為人類闖蕩地球的第一個關卡- “風雨雷電”,排在了“鬼神祭拜”第一梯隊,以示敬意,求放過一碼。周朝的禮樂雖然由夏、商而來,不過,在周初,由以周公為首的西周貴族陸續加以釐定、增補、彙集、漸漸成為法定的製度。嚴格來講,周公才是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和孟子是他的後繼者,鐵桿粉絲和發揚光大者。甚至有學者認為,華夏文化始於周公定禮。可以說,不管是周天子的天下、諸侯的封地,還是小老百姓一家子、或者孑然一身的單身狗,整個社會都在周禮的製約下有序運轉。
週禮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按照血緣關係分配政治權利和社會資源,確保將既得利益牢牢把握在權力階層。而在這個階層內部,以嫡長子為利益最大獲得者,這樣可以避免眾多子女為哄搶資源打得頭破血流。嫡長子的入選資格到底有多難?滿足了“正妻之子”這個條件還不夠,還得是“正妻長子”,即使是雙胞胎也得是最先出來的那個。比如,澳門賭王的長孫雖然是第一個孫子,即使前面三房沒有男孫,這位長孫也不能被稱作是“嫡長孫”。在周禮的設想裡,事先將候選人“內定”為唯一的那一位,這樣才能讓其它子女從小就學會“認命”,早早放棄和大哥爭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統治階層內部的穩定。當然,嫡長子以外的子女也會獲得平民階層奮鬥一輩子也無法擁有的權利和資源,他們再按照同樣的方式和順序,將各自的資源依次給予自己的子女。一旦統治階層內部關係穩定和諧,平民階層當然就無機可乘、無望翻盤。如果是由弟弟取代哥哥,或妾室的兒子取代正妻的兒子繼承最大權利,那就是“禮崩樂壞”,這在西周後期和東週時期時有發生。
那對於家裡沒礦的平民,週禮有什麼約束力呢?中國古代社會就是一個以血緣和家庭為紐帶的組織架構。不管家裡有沒有王位繼承,尊老愛幼、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等禮教同樣適用於每一個最普通的家庭。週禮是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規範了各個階級人士的言行舉止、政治活動範圍、衣食住行規格等等。週禮可以細緻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賞8列舞女為其獻舞(每列8名,一共64名舞女),諸侯只能欣賞6列,卿大夫4列,士2列的規模。據說魯國的季氏仗著自己位高權重,故意打破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對此,孔子痛心疾首,吼出了那一句跨越時間長河的流行語- “是可忍,孰不可忍”。同理,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擁有六匹馬的戰車。以此類推,“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再比如,兩個人結婚是要經過“媒妁之言”才叫明媒正娶,自由戀愛什麼的就是“苟合”,是要被嫌棄的。
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週禮對個體的限制和束縛,特別是對庶民和女性的要求苛刻至極、實在不可理喻,但是用我們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幾千年前生產力極其低下的西周做到“人人平等”同樣苛刻。因為任何政治制度和社會架構的產生,都是由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來“拍板”。這不,到了東週,由於鐵器的逐步使用,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新興地主階層出現了。那個時候,周公制定的井田制已開始淪為“吉祥物”,貴族階層以外的人可以收購併擁有私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有錢了自然就可以打破階層壁壘,進入政治核心集團,通過自己的錢財向統治者施壓,要求改革,甚至直接奪取政權,比如“田氏代齊”就是這樣一個有頭腦的外來家族,用較大的量器將糧食借出,用較小的量器將糧食收回,來籠絡老百姓,逐步建立聲望,取而代之。
再說回週禮與法治有啥聯繫。其實周公製作的禮樂與周朝的法律聯繫密切,甚至可以說週禮本身就是周朝法律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週禮的內容是需要被執行的。“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說的就是周禮一旦被破壞,就由“刑”來擔任懲罰者的角色。“禮”和“刑”共同組成了西周的法治體系。這就有點像現代的高鐵霸座,既然社會道德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就讓法律來搞定吧。週禮積極、正面地規範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重在“教化”,起到防患於未然的作用;而作為週禮的補充,“刑”對於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重在“懲罰”和“制裁”。禮為主,刑為輔,這是任何一個長命朝代的共同點,如果顛倒過來,就會物極必反,典型案例可參考只有14年歷史,崇尚法治的秦朝。以法治國本身是好的,但秦法民刑不分,重刑輕民,十分嚴苛。陳勝吳廣起義的起因就是一場大雨使他們延誤了戍期,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是要被處斬的,雖然誤期是由大雨造成的,但他們清楚地知道,秦朝的刑律,根本不分情節、不問經過,只要發生了刑律中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歷史上的周公不但被光芒四射的薑子牙搶佔了風頭,還給大多數人留了個“占卜師”的印象。有人分析這是因為周公維護的是貴族階層的權利。周朝結束後,分封制和宗法制被徹底拉下神壇,階層之間的壁壘很快被打破,很多皇帝本身就不是貴族出身(朱元璋),甚至還出現了弒君(司馬炎)弒兄(李世民)篡位者。周公的這套體系對於他們“真命天子”的身份起到了反證甚至威脅的作用,也就導致了後世的皇帝捧孔子而淡化這位真正的儒學創始人。那周公跟解夢有什麼聯繫呢?原來,作為周公的迷弟,孔子經常夢見周公。有一天,孔子突然感嘆自己老了,在夢裡與周公相見的次數越來越少,“吾不復夢見周公矣”。所以,後世就將周公與夢境相聯繫。下一篇,就聊聊孔子吧。和周公制禮成為華夏文明的開端一樣,孔子也做了一件在教育界裡極其“顛覆”的事,使其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