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起源?是什麼導致猿類其中的一支朝著人類的方向發展演變?而不是就此停止?根據研究,人類起源受到兩大因素影響:外因和內因。外因:環境、氣候變化。根據相關研究,人類起源的外界原因是環境、氣候變化。大約在新生代第三紀的後半期,由於新構造運動,形成了許多高大山脈,使地球上的環境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熱帶森林面積急劇縮小,出現了大面積的林間空地。
高大山脈
在這種劇烈變化的環境背景下,一些原本生活在森林裡的樹棲猿群,不得不下到地面上覓食。這種新的生存環境迫使它們時常手腳分離而直立行走。一旦直立行走成為固定的行為姿勢,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第一步。直立行走甚至被視為劃分入人和猿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是因為人體結構的基本特徵大都與直立行走的行動方式相聯繫,也就是說是隨著直立行走的形成而產生的。直立行走,這不僅是一種重大的生物學上的改變,而且也是一種重大的適應改變,所有兩足行走的猿類都可以說是“人”。
人類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
內因:有意識,適應能動性直立行走的另一面是前肢功能的根本性轉化,雙手得以徹底解放。進而,長期使用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的生存活動使得上肢和雙手更加靈活,這就進一步誘發了手、腦等一系列體徵變化。
南方古猿使用燧石工具
人類有意識製造、使用工具
而一旦開始有意識地製造工具,就標誌著從體質到智力的質變和飛躍性發展。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顯然,環境氣候變化是誘發人類起源的直接外因,而猿類祖先所具有的適應能動性是其向人類方向演化的內外原因。但這還不能好地解釋猿類祖先是如何向人類、而非其他方向演化的,這也是許多現生靈長類與人類並存的主要原因。恩格斯於1876年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比較系統地解釋了古猿是如何轉變成人的問題,明確指出———也就是說,勞動,尤具其創造性的勞動,既是猿類祖先適應環境變遷的具體方式,也是從猿到人轉變的關鍵環節。此外,這一觀點也可以從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進化方式上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解釋。人類學研究表明,人類的體質進化存在某種不平衡性,最明顯的例證就是直立人階段的人類,一般具有與現代人非常接近的肢骨,頭骨結構卻比較原始,保留有較多的猿類祖先特徵。這種現象早在19世紀末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但沒有形成普遍的認識。
從左到右:南方猿人–能人–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借鑑生物學的“鑲嵌進化”理論,來以解釋人類體質的不平衡現象。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由於生活環境的極大差異,首先發生適應的是行動器官。同樣,人類的起源與進化也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人體是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體系,身體各部分是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的。在人類體質進化過程中,身體各部分器官一方面是同時進行面,而又相互影響、相互透的,另一方面,因勞動過程中所承擔的功能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器官的進化速度快不一。手是勞動器官,手與上肢在勞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而最早向現代人的方向演化,演化速度也最快。手腳分化導致直立行走,下肢也成為重要而相對獨立的行動器官,進化速度也比較快。大腦與頭骨則是隨著手腳分化、直立行走而逐漸演化的,所以頭骨形態的演化速度最慢。人類體質進化的這種不平衡性,進一步證實了恩格斯關於“勞動創造了人類”的論斷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