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作餐
長時間,甚至每個工作日為下屬準備飯菜才可以稱作工作餐。楚成王曾單獨為"令尹"子文準備工作餐,可謂是最早的單位工作餐了,只是其他的官員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古代的機關食堂是官員們的一項福利,不僅節省了官吏中午外出或者回家吃飯的時間,又能體現出皇帝的關懷。因此自機關食堂出現以後就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特色的機關食堂制度和文化。然而,食堂制度自唐代確立以後,此後的各代雖然沿襲了這種對官員有利的傳統制度,但也因此滋生了貪汙腐敗等侵佔政府財產的一系列問題。古代機關食堂發展演變說明在唐之前就有工作餐的待遇了,古代賢明的帝王會用俸祿和飯菜來優待自己的臣子,同時也能說明,在唐之前工作餐只是作為皇帝獎勵給少部分臣子的一項福利。
官員吃飯
- 漢代官員始有工作餐福利
據有文獻記載,最早的"食堂"在戰國時期。《史記》記載:"孟嘗君厚遇之,已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可見孟嘗君為三千食客提供食宿算是最早的機關食堂了,也有記載楚國會在上朝時為宰相提供工作餐。太官本來是專門負責皇帝飲食的機構,到了漢代卻成了皇帝恩賜官員的一種方式。《漢書·貢禹傳》記載如貢禹在享受太官的供養之後曾上疏感謝皇恩:"奉錢月九千二百,廩食太官","廩食太官"甚至一度和大臣們的俸祿掛鉤。漢代實行的是高薪養廉的政策,官員們的俸祿極為豐厚。"太官"的存在也是皇帝優待大臣的方式之一。但這種做法並沒有大規模地運用,且沒有形成製度保留下去,因此漢朝的工作餐也是針對少數皇帝寵臣才能夠享受得到。
- 唐代形成食堂制度
唐代開始,官員們在用餐方面的福利明顯好了起來。唐朝狀元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記》一篇中記載:唐太宗"克定天下,方勤於治",為了避免官員們餓著肚子上朝,唐太宗就在每天的早朝前提供一頓早餐,久而久之,在良好的效果下,就推行到其他地方了。
唐太宗
唐代的公廚分為三種,一種是皇帝招待一定品級的進京官員的"天廚",一種是宰相們辦公地的"堂廚",還有一種是不出席朝會的各個部門的官吏在本部門內食用的"百司官廚"。《唐會要》中記載,唐高宗時期,宰相們也曾討論過"政事堂供撰珍羹"的問題,討論的內容為是否削減工作餐標準,但是有人提出豐盛的工作餐是皇帝對忠臣的恩寵,對中樞機關的重視,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到了晚唐的時候,政府為官員提供工作餐已經成為了定製,從百司到郡縣的各個部門,每個單位都有了自己公廚。既然有利於官員們的工作,解決了官員工作時用餐的不便,食堂制度的推廣就受到所有官員的贊同。唐代食堂制度成為定製,也為此後的朝代提供了參考,食堂制度自出現後便基本沒有被撤除過。
- 唐代後的工作餐:明代禮節最繁瑣,清代最奢侈
唐代以後的朝代基本上都沿襲了這種工作餐製度,宋代把官員的工作餐稱作"廊餐"或"廊下餐",因為文武官員分別在左、右勤政門的東、西廊下用餐,場面還很浩大。明代初期,明太祖也為上朝的官員們配備了工作餐。但是,在奉天門等就餐地吃飯時,大臣們需按照品級在固定的地方吃飯。而且吃飯的禮節頗為瑣碎,因此在禮部請求撤銷工作餐時朱元璋就同意了,下令只在月初和月中吃工作餐。後來明成祖朱棣當上皇帝后又恢復了工作餐製度。
清代宴請
當時能夠全天供應工作餐,餐桌上擺上百個小碗,每個廚師只負責做一道菜,可謂非常奢侈了。唐代後的機關食堂制度在各代都有不同程度地補充和發展,但依託於公廚出現的腐敗現像也越來越嚴重。首先在飯菜的豐盛程度上越來越奢侈,其次一些相關的官員藉著公廚的名義貪汙國家的財富,這是工作餐的負面影響。古代機關食堂制度利弊參半古代帝王提供工作餐的初衷當然是好的,既能夠讓官員免去外出就餐的時間,又能體現聖恩,表現出皇帝對臣子的恩寵,但是如果工作餐過於奢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淪落為滋生腐敗的土壤。
- 提高官員工作效率,方便官員在工作餐時溝通
在唐代之前的朝代是沒有形成食堂制度的,但也有例外的時候。《後漢書•鐘離意傳》記載,漢明帝曾在晚上到尚書檯巡視的時候,看見尚書檯的值夜官員在吃槽糠充飢,心有不忍,第二天便下令為尚書檯值夜班的官員提供早餐和夜餐。但這並未形成製度沿襲下來,但也可以看出為官員提供工作餐的必要性。
唐代官員
唐代製定食堂制度,其目的在於促進官員們的互相溝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吃飯過程中官員們可以討論工作,交流文學。宋代的"廊餐"過後,官員並不用馬上辦公,而是有一段時間可以休息,官員們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書。宋代史學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中說,在任諫議大夫時,每天朝會的廊餐過後,就會利用休息時間看唐宋史書,最後用自己的見聞結合讀過的書,著成《春明退朝錄》。官員們在辦公處吃工作餐,就免去了家人送飯的時間或者外出就餐的時間。節省出來的時間既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午的工作,間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看書充實自己的知識。
- 節儉的官員可以把工作餐“打包”帶回家
古代的官員並不一定是富有的,反而很多官員只能依靠自己的薪水來養活整個家庭。《三國志·吳志》中就記載了"陸績懷橘"的故事,陸績在拜訪袁術的時候,把袁術招待他的橘子藏在袖中,臨走時橘子掉出才向袁術解釋實情,他想把橘子拿回家帶給母親品嚐。因此陸績可以說是把工作餐"打包"帶回家的第一人了,但也可以看出陸績和很多官員是並不富裕的,允許官員把工作餐打包帶回家可以看做為他們家裡提供一定的糧食資助。唐代趙璘所著的《因話錄》中也記載了一個名為庾倬的官員在洛陽當官時,因為洛陽物價太貴而常常把自己吃不完的工作餐帶回家給自己的姐姐吃,剛開始遭到了同事的嘲笑,但當同僚得知事情後都對他的態度加以讚歎。
古代官員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官員的"廊餐"是非常豐盛的,而且量還很大,一個人完全吃不完。至於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就看官員本人的意願了,窮苦的官員當然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把飯菜打包帶回去和家人分享,這也算是對家裡不小的補助了。
- 太過豐盛的工作餐滋生腐敗
工作餐的便利在於提供了輕鬆和睦的環境,官員們可以吃飯的時候溝通工作。但隨著食堂制度的沿襲,也有官員藉著工作餐的名義貪汙、中飽私囊。像"廊餐"這樣的工作餐是由皇宮提供,幾乎沒有從中作梗的可能。但是地方官署就不一樣了,公廚的支出並非嚴格規定的,這就使有些官員藉著公廚的名義竊取國家的財產了。柳宗元在《盩厔縣新食堂記》中記載,有的官員"月權其贏,羞膳以充",用公廚名義獲得的錢財,除了用於置辦工作餐外,把剩下的都貪汙到自己名下。
奢侈公廚
即便沒有貪汙,像清朝的一些地方。每天到半夜都提供工作餐,每個廚師只做一道菜,桌子上擺百十個碗。光緒時期,京師督察院的陳御史每天吃飯時間必到,風雨無阻。從這也可以看出清朝工作餐的豪華,這樣的奢侈公廚也是對國家財富的浪費和消耗。總結整個封建時期都面臨著糧食生產水平低下的的困境,即便非常富庶的朝代或者時期,普通百姓也不過能夠每日三餐罷了。大多數時候,百姓都是每日兩餐維持生計。皇帝規定了食堂制度的初衷當然是為官員的工作提供便利,也算是對官吏們的辛勤工作表示肯定和撫慰。合適的工作餐給官僚們提供了議論公事的非正式場所,《全唐文》中指出從京城的百司,到各地官府曹署的公廚,並不僅僅是讓官員吃飯,而是讓他們評論公事。但到後來明顯工作餐製度背離了設立的初衷。《於成龍》中災荒時期百姓們食不果腹,官員們卻享受豐盛工作餐的故事並非虛構。唐代詩僧王梵志作詩感嘆道:"仕人作官職,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廚,坐時請月料。"因公廚滋生的貪汙腐敗問題歸根結底,因各朝各代並未在工作餐的規格和公廚支出上做出嚴格的規定,以致於被一些官員鑽了漏洞。食堂制度的完善不應該只體現在官員福利上,更應該具體到財政支出上。參考文獻:1、 《判曹食堂壁記》2、 《漢書·貢禹傳》3、 《虔州孔目院食堂記》4、 《唐會要》5、 《盩厔縣新食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