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代鬧饑荒時,百姓為啥放著河裡的魚蝦不吃,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前言:"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兵車行》中的一句簡短詩詞,便將古代的饑荒時期的土地狀況描述一清二楚,也讓大家對古時的饑荒狀況有了些許瞭解。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已經不被饑荒所困惱,但在古時,鬧饑荒這一現象十分常見,一到旱時百姓動盪,無數人靠著吃草根啃樹皮維持生計,甚至還有人為了果腹易子而食,令人震撼。每次一說到饑荒時,就有人會發出疑問,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就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我們對饑荒的印象其實要說古代饑荒,不如先說說我們現在的情況。要知道,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一直到1987年才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放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中國,溫飽問題解決起來都如此困難,要是將這個問題放回古時的封建社會,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不難發現,封建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日子過得是最難的,而一到鬧饑荒時,最先遭殃的,也正是最難的這些百姓。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裡,大多數人對饑荒都沒什麼印象,對這個詞彙的認知也是來自長輩或書本上的認知,真正接觸過饑荒的更是少之又少。直到看到逃荒的紀錄片之後,我們才對饑荒有了真正的認知,紀錄片中人們受到饑荒影響,每天有上頓沒下頓,看見啥能吃就吃啥,草根樹皮早已被人扒光果腹。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了易子而食的場面,為了生存,互換孩子,場面不忍直視。饑荒給人們帶來的困苦,連大奸臣何坤看到後都不忍落淚,我們看到後更是不敢相信,不敢想像饑荒時的真實場景。


2.古代饑荒時的社會狀況看到古代饑荒時百姓困苦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封建社會的上層,那些自稱為百姓著想的王朝政府,他們難道對饑荒就不管不顧嗎?說到政府還是得先說回社會本身,我們從古至今一直是小農經濟,在糧食耕作方面做的十分精湛,豐收時農業產量極高,百姓交完賦稅後還能留有餘糧,但到了乾旱時期,百姓就收成大幅下滑,難以求生時,饑荒也就來了。其實政府也出手管控過,但由於財力有限,加上每年旱災時饑荒涉及範圍極廣,政府能管到的人也十分有限。面對饑荒,就算上面撥下來大量資金,就算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貪汙受賄,也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到了封建社會最繁華的年代,政府也只能保證讓八成人有口飯吃,並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家有餘糧,也正因此,每次饑荒都會有成千上萬人因此受難。據史書記載,在永樂年間,有十萬災民受饑荒影響沒飯可吃,周圍縣城接納難民後,很快問題又出現了。因為旱災原因,這些縣城收成也不多,很多五個縣城便被吃空了,而原本的10萬災民部隊,也變成了50萬災民,等著政府想辦法援救。面對這數量繁多的災民,就算是再聰明再仁慈的統治者也會頭疼,所以在封建時期,饑荒根本解決不了,能保證大部分人不被餓死就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就連最繁華的宋朝,也還有10%的百姓吃不飽飯,有上頓沒下頓,所以雖然政府也有部分責任,但真不能全怪封建政府。


3.饑荒時百姓為何不到河裡抓魚?再說回百姓們就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這件事,其實真不是百姓不想吃魚蝦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眾所周知,饑荒大多爆發於中原五省,這裡離海甚遠,省份內只有一條黃河和些許其他小河流。而饑荒往往伴隨著幹旱爆發,在乾旱時期,黃河基本乾涸,大多數黃河水域甚至能讓人直接行走,乾旱至極,而小河流湖泊則是完全消失,在這種自然環境之下,連水都沒了,哪來的魚呢?

要知道,饑荒主要爆發的中原五省不光周圍不臨海,也沒有南方水鄉那富裕的江河,在這種饑荒爆發環境下,能見到點水都不錯了,更別說抓魚捕蝦以此為食了。古代饑荒爆發時,百姓要麼躺屍路邊,要麼就是硬等天氣好轉,要麼直接起義,一直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直到宋朝廣泛招兵才將這類現象慢慢制止,但對饑荒還是難以應對。

用《採薇》中的一句"憂心烈烈,載飢載渴"來形容饑荒,是在合適不過了。雖然我國自古以來就受到饑荒影響,但經過多代人的公共努力,還是將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書寫完成,讓人敬仰。那麼關於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就算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這件事,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

  • 《兵車行》
  • 《採薇》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