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起家的滿族人,在明朝眼中只不過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民族,對於明朝人來看,這些滿族人還不如蒙古人有威脅。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小民族,居然完成了滅掉明朝,建立一個時間長達兩百多年封建王朝的這樣在外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壯舉。以少數民族身份在漢人傳統領土中建立王朝,還傳承了兩百多年,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滿族人真正的做到了。滿族人的入關滅明,可不是一個歷史偶然現象,而是歷史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一個必然現象。
清朝入關
那麼,早期如此弱小的滿族人是如何削弱強大的明朝,最終完成蛇吞象的壯舉呢?明清對抗明清戰爭,從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開始,到1683年清朝滅掉最後一個海外明朝勢力為止,已經歷盡了將近70年之久。在這七十年之間,又要數滿族開始攻佔明朝邊境到清軍入關之間最為值得探討。這期間,算是明清之間的拉鋸戰。為了領土,為了人口,明清之間都將本國最為精銳的部隊投入其中,雙方都互有勝負。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爾哈赤所兼併,他們試圖脫離作明朝政府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明朝中央政府作為合法政權,不可能允許東北地區的背叛和分裂。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期間,我們先把明清實力做一個對比:明朝優劣明朝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明朝是一個大國,人口土地財力遠遠勝於滿族人。人口:“據《明史.食貨志》,公元1578年,全國人口有6069萬人。另一明史重要資料《明實錄》的記載差不多,據此類推,明末人口在5000-6000萬左右,是當時滿族人的百倍以上。軍隊:雖然因為財政等種種原因,明軍數量在崇禎年間部隊數量下降至80萬,但戰鬥力依然不可小覷,尤其是遼東的關寧鐵騎,盧像升天雄軍和孫承宗的秦軍。這些軍隊要是都拿到遼東的話,足夠滿族人喝一壺了。
財政:崇禎元年財政收入是326萬兩白銀,不過由於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民間的財政遠不於此。僅僅支付徵討滿族人的軍費還是拿得出的。劣勢就是明朝末年的麻煩實在是太多了,消耗明朝太多的精力了:1.明朝晚期天災人禍過多,消耗明王朝諸多財政和軍力;2.明朝統治階級內部不和,黨爭現象非常嚴重,使得王朝內部君臣不和,內亂紛爭;滿族優劣滿族人的優勢就是主體精幹,軍事實力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起源於白山黑水的滿族人,由於長期過著漁獵生活,兵源素質本就比明朝高得多。再加上努爾哈赤首創,皇太極完善了後金軍的八旗制度。把其統治下的民眾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形成極強的戰鬥力。創造了良好的軍事制度。在對明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弱勢就是整體實力不如明朝,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都遠遠比明朝差。只能對明朝起到騷擾作用,卻不能在一時半會滅掉明朝。對策明清優劣對比之中雖然滿族人的優勢相對更適合當時的情況,也更合適自身的生存。不過滿族人的終極目標不是當地區一霸,而是入住中原,當中原霸主。所以,滿族人的終極目標就是滅掉明朝,建立一個本民族的王朝。不過,明朝在當時就是一棵參天大樹,以滿族人當時的實力要想真正的砍倒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漢人光是軍隊數量就要比整個滿族人的數量多,滿族全族即使傾巢而出,也實在是不夠明朝塞牙縫。別看明清戰爭明朝輸多贏少,但是憑藉著雄厚的國力,明朝輸得起,而國小民窮的滿族人根本輸不起。等到明朝緩過滿族的猛烈攻擊,再整頓內務,恢復元氣,再來一個成化犁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對於滿族人來說就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幾百年都難以恢復元氣。
因此,當時的滿族人始終不敢真正入關和大一統的明帝國逐鹿中原,和明朝硬碰碰。不過,滿族人卻採取了一個“小刀放血”的可怕戰術。找到明朝的血脈,並且割除,讓明朝這個巨人最終由於失血過多而死亡。所以,滿族人開始給明朝找麻煩,剪掉明朝的羽翼,讓明朝孤立無援;不斷侵擾邊境,擾的明朝不得安寧;大肆劫掠,掠取明朝財富,壯大自身。一:打擊朝鮮砍除大樹,就要剪掉其羽翼,朝鮮就是最好的目標。朝鮮自自十四世紀末建立李氏王朝以來就是明朝最好的盟友,採取“事大主義”的朝鮮在軍事行動等大事幾乎完全聽從明朝的派遣。在前期明朝對女真族的軍事行動中,朝鮮軍隊是一定會去幫忙的。尤其是壬辰倭亂之中,明朝聯合作戰,制止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自此兩國關係更加友好,朝鮮全國上下都對於明朝感恩戴德,對明朝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明朝與滿族人開戰後,面對有著“再造之恩”的天朝,朝鮮給予了自己所有能幫助的地方,還廢黜了不願意幫助明朝的國王光海君。對於駐紮鐵山、皮島(皮島當時號東江鎮,今朝鮮之椴島),使得滿族人如芒在背的明軍,朝鮮人在經濟上給予援助。朝鮮國王李棕更向皮島總兵毛文龍表示:朝鮮人的忠心可見一斑。雖然朝鮮的實力實在是一個戰五渣,但朝鮮的戰略地理位置非常好,像一個釘子一樣插在滿洲中間,攪得滿族人寢食難安。如果不滅掉朝鮮,就不能拔出皮島這顆最麻煩的釘子,也不能減輕來自朝鮮方面的軍事壓力。更要命的是,滿族人長期和明朝作戰,由於本民族的生產力還是非常落後,再加上明朝的軍事和經濟封鎖,使得滿族人經濟狀況極為困窘,已經出現了糧食危機等等困難。這個時候滿族就急需朝鮮成為一個能夠供應其物資的基地。征服朝鮮,滿族人最急需的糧食和人口都能快速得到滿足。
基於種種原因,皇太極在1636年發動丙子胡亂,俘虜了朝鮮國王,逼當時的國王國王李倧在三田渡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五十萬朝鮮人作為俘虜押回滿洲充作奴隸,並掠走朝鮮大量物資。朝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滿族人不僅控制了朝鮮,又粉碎了明朝的東江防線,使得明朝邊境壓力大增。二:拉蒙古為盟友滿洲西臨蒙古,如果想進攻明朝腹地,那就只有走寧遠、錦州一線,然後破山海關才能進入。但擁有了蒙古這個便捷通道,就完全不用這麼死拼寧遠防線了,直接繞道蒙古,進攻明朝腹地。麻煩是麻煩點了,但這是一個一本萬利的買賣,滿族人是不會放過這個大機會的。
對於與明朝結盟的林丹汗,皇太極採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在軍事上積極打擊林丹汗,在政治上採取分化策略,“服從者養之,拒敵者被殺”,使蒙古科爾沁部投入後金陣營、內喀爾喀五部覆滅。並且滿族人還發動了發動對林丹汗的決戰,徹底征服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全境也全部收歸滿族版圖。收服了漠南蒙古,滿族背部的威脅驟然減輕,而朵顏三衛及其他蒙古諸部紛紛與滿族人結盟,那麼明朝薊鎮以北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防禦缺口,從山海關到居庸關這一段長達數百公里的長城防線開始直接暴露在滿族的面前。滿族也就更加容易南下劫掠明朝,從這戰略真空中形成對明朝強大的軍事壓力。
三:入關劫掠征服朝鮮,加盟蒙古後,滿族人就可以不斷繞過山海關,自長城線破口入關,大肆劫掠了。對明朝採取這種搶劫措施,不僅可以搶到滿族緊缺的人口與財富,還能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明朝更加雪上加霜。在崇禎九年四月,剛剛建國的清朝就開始對明朝開展搶劫。期間清軍“轉掠兩千里”,劫掠“人畜四十六萬兩幹三百有奇、黃金四千零三十九兩、白銀九十七萬七千四百六十兩”崇禎十五年,貝勒阿濟格曾縱橫關內長達八個月,一共攻克三府、十八州、八十八座城鎮,擊敗明軍三十九處,獲得黃金一萬兩千二百五十兩、白銀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珍珠四千四百四十兩、各色緞共五萬兩千兩百三十匹、緞衣與裘衣一萬三千八百四十領、貂狐豹虎等皮五百餘張,俘獲人口三十六萬九千人,以及駝、馬、牛、驢、羊三十二萬一千餘頭。
在八旗前後五次大規模和多次小規模掠奪下,使得明帝國的經濟和民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僅僅京郊和畿南一帶,就曾遭到八旗四次襲擾。兵科給事中李永茂在巡查順德府期間記錄下了八旗大軍過後各地的慘狀。他出京至慶都、新樂、真定、欒城、伯鄉、內丘、順德(邢台):四:加明朝軍費負擔對於滿族人的大肆劫掠,已經失去主動進攻能力的明朝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增加軍費,增兵九邊,以期保障北京周邊的安全。明朝末年臭名昭著,給人民帶來極大壓力的三餉,即遼餉、剿餉與練餉,隨著清軍的大肆劫掠不減反增。
而明末的旱災,蝗蟲四起,鼠疫橫行,導致當時“見則死,至有滅門者”現像不窮。而朝廷的三餉又是不能減免的,結果各地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義。起義軍遍及的明王朝就算把這些起義軍都剿滅了,那也得元氣大傷,沒有個幾十年是根本恢復不了元氣的。在此期間,滿族人依然可以憑藉著自身的軍事優勢不斷劫掠明朝,蠶食明朝領土,縮小和明朝的國力差距。最後
最終,明帝國在不斷的內憂和滿族人的不斷放血中,失血過多,導致失血性休克,終於倒下了。而清軍又於山海關之戰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入主中原,成為了中華大地新一代的主人。一個弱小民族,完成了征服數倍於自身的巨大民族,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漂亮的一個壯舉,雖然實現的手段並不光彩。不過,這本來就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對抗,滿族這個小矮子,能打敗明朝這個巨人,已經能和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墨西哥佔領北美全境相媲美。歷史的結果,往往比過程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