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很早就開展了文化經濟交流。像我們比較熟悉的鑑真東渡以及唐朝時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的行為都是歷史上兩國交流的先例。可以說在古代中日兩國邦交由來已久。但是我們翻閱古籍會發現日本這個國名的出現率很低,取而代之的是倭國。這個倭國就是古代的日本,雖然在唐代倭國就給自己更名為日本,但我國古代長期都還是習慣將日本稱為倭國,將日本人稱為倭人。現在我們多半會不喜歡這個字,因為倭在中國漢字裡面有一個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常用意思,就是指一個人的身高矮。而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就是古代日本人的身高確實長期十分矮小。日本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稱為倭國嗎?而今天的日本又是經過了哪些努力提升了國民身高呢?一、古代為什麼稱日本為倭國,真的是因為日本人矮小嗎?
- 倭國一名的由來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古代稱日本為倭國並沒有任何歧視意味。而日本被稱為倭國也與古代日本人長得矮沒有關係。結合現在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出土文物,我們認為倭國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漢朝。而對“倭”這個名號的推測,現在較為流行比較靠譜的有兩種說法。日本學者一條兼良寫的《日本書紀纂疏》,認為倭國這稱呼來自口誤,“倭”其實是“吾國”的訛傳。他認為漢朝時,日本首次有人進入到漢朝疆域,漢人詢問這個人來自哪個國家,國名是什麼,這個人回答的是“吾國”但因為口音太重被別人聽成了“倭國”。“倭國”的稱呼就這麼誤打誤撞的出現了。
而另種說法來自拆字研究。學者認為“倭”字是一個會意字,可以被拆分為“人”、“禾”、“女”。而日本最早期出現了很多女王,倭的意思是以女為王,暗含當時日本女王興盛之意。現在對“倭國”這個稱號的解釋普遍遵從這兩種推測。因為倭國這個稱號出現的年代早於日本統一的年代,所以無法完全確定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是最正確的。但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是沒有任何其他附加含義的。在唐朝以前日本也自稱為“倭國”。日本歷史的開端是大和國掃平部落統一日本,所以我們也常聽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其實在日語中“大和”和“倭”的“倭”的發音是相同的都為“yamato”。而為什麼到了唐朝,日本就改了國名不叫“倭國”了呢?這個確實和漢語的發展有關。在古代,中文可以說是世界性通用語言,這一點從日語中殘留的中國字就能看出來。隋唐時期,倭已經有了矮小的意思,聽起來有些猥瑣。
而這時也正是日本與中國邦交往來最為緊密的時期,大量日本人進入中國學習中文、律法、舞樂、禮儀。隨著這些人中文的精進,也就漸漸明白了自己國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意思實在是不好。而且在唐高宗時期日本還與大唐有過一次慘敗的白江戰役。為了國名有一個好的寓意也為了消除白江戰役後的不好影響,“倭國”就開始漫漫改名路。
- 倭國更名日本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太陽崇拜很重要。古人認為太陽自海中升起,日本地處海島古代又崇拜太陽,就取了日出之國的意思給自己更名為日本。但是在古代國名不是你說該別的國家就承認的。在隋朝的時候日本就萌發了更名之意,但具體行動卻一直拖到了唐朝。《古今圖書集成》上記載唐朝鹹亨怨念,倭國內部就已經宣佈改國名為日本,倭人稱自己國家時就已經用日本了。“鹹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不過由於唐高宗時期的白江戰役,當時的唐朝對日本還在採取觀望的態度。並沒有承認日本這個國名。
這樣說的證據就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日本上呈給日本的國書中寫著“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而這次出使任務完成後不久倭國內就爆發了“壬申之亂”,這場動亂的勝利者天武天皇上台後,意外的中斷了日本與大唐的外交。直到後來的文武天皇上台,日本才再次與大唐恢復了邦交。文武天皇大寶元年,日本派出遣唐使訪唐,在這次往來之後大唐正式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雖然在唐朝承認了日本這個國號。但唐朝覆滅以後,日本與中國的官方交往很少,民間受歷史上上長期稱日本為倭國的影響,依然稱稱日本為倭。由於古代日本人長得過於矮小,用倭人稱呼更加形象,唐以後就多用倭人來稱呼日本人。
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將日本人稱為倭人的原因中日本人身高真的矮小成為了主要原因。根據史料裡的數據進行換算我們可以得知,古代名將真田幸村的身高是一米六三,德川家康的身高是一米五六,而豐臣秀吉則是更令人驚嘆的一米四。反觀今天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為一米七零七,這期間日本人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驚人的改變?二、日本人身材矮小的原因是什麼,日本又為增高做出了哪些努力?
- 日本人不吃肉導致的身材矮小
日本人身材矮小的最主要原因使他們持續了一千二百年的無肉歷史。要知道肉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和鈣鋅等物質是兒童和少年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不吃肉,日本古代又沒有牛奶,人很難長高強壯,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營養不良。日本歷史早期的本土人身材並沒有十分矮小,雖然日本列島早期物資貧乏,但還不至於無肉可食的地步。古代日本人不吃肉的歷史開始於公元五世紀,佛教經中國進入日本,這種新奇的宗教一瞬間就俘虜了日本貴族,部分日本貴族紛紛研修佛學,遵照佛教訓誡不殺生不吃肉,這種風氣自上而下的傳播開,帶動了日本社會一部分的人不吃肉。到了公元七世紀日本天武天皇上台頒布了一項禁肉法令。規定在每年四月十五以後,九月三十日之前,所有人都不能吃牛、馬、犬、猿、雞的肉。除了這些肉,其他肉還是可以吃的。其實這個法令的頒布主要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生活,牛和馬承擔了農耕和貨運的主要職能,狗能看家護院,猿猴類人,吃猿太過於殘忍,而雞能報時,所以在禁食之列。
雖然這項禁令裡只禁食五種動物,但是當時日本社會佛教之風大肆盛行,不少日本的有識之士直接放棄吃肉,開始了吃魚不吃肉的半素食或者放棄一切葷腥的全素食。但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日本人對吃肉的抵制心理越來越強。及至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日本貴族社會形成了一個奇怪的風氣,那就是吃肉是一種低賤的行為,貴族吃素,窮人才吃肉。這麼做的弊端很快就顯現出來,平安時代的貴族階級極其因為營養不良缺乏戰鬥力,後來又經過了混亂的日本戰國時期,最後是德川幕府統一了日本。當時的統治者德川綱吉頒布了一項徹底的“肉食禁令”。自此所有的日本人都開始了漫長的素食歲月。雖然在這期間難免有人破忌,但素食的大趨勢是不變的,古代日本人的身高保持著低水平不變。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年間,幕府勢力倒台終於給日本人的身高帶來了曙光。
- 明治維新吃肉帶來的身高反彈
談到日本歷史,幾乎都繞不開明治維新,日本人的身高問題更離不開。古代日本幕府時期實行鎖國政策,當西方人登錄日本口岸的時候,日本人在驚訝於西方科技的同時也被西方人的高大身材驚呆了。渴求強大的明治天皇在學習西方科技的同時做出了一個重要舉措——帶頭吃牛肉,喝牛奶。這個舉動令日本舉國沸騰,純素食本來就與人體需要相違背,經天皇鼓勵,日本徹底結束了禁肉。在那時候的日本,吃肉不僅是為了提升身體素質,更是文明開化的表現。牛肉好不好吃,牛奶喝的習不習慣是次要,感受新文化帶來的民智開化才是最主要的。經過明治維新的開明改革,日本民眾在大快朵頤的同時身體素質直線上升。在二戰結束後,日本為了更加徹底的改變民族身高。提出了一袋牛奶改變一個民族的口號,保證日本全國所有中小學學生每天都必須至少喝道一袋牛奶,這個長足計畫執行至今確實起到了大幅提升日本國民身高的作用,在短短的半個世紀中增長了十五公分。現在日本民眾的平均身高與幕府時代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
總結在漢語語境裡,稱其為倭國沒有任何的歧視存在。“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樣都發音為“yamato”,和“大和”一樣為日本國的別名,都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而從倭國到日本的更名,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最後得到了認可,實屬不易。從倭國到日本,從矮小到高大。日本國名的變化雖然與國民身高變化沒有直接關係,但卻都見證了日本由弱變強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僅富有趣味也很值得深思。參考文獻:《善鄰國寶記》《異稱日本轉》《日本書紀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