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剃髮令,不從者斬”——清代剃髮易服政策

剃髮易服是中國明末清初的統治者給中國的百姓下達的一道強制命令。統治者要求百姓們強行改變髮型,將前額剃光,後面留小辮,並且換上滿族特有的服飾。事實上,清朝的滿族髮型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清宮劇中的髮型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清朝髮辮前期也稱為“金錢鼠尾辮”,不過隨著清朝晚期的漢化,髮辮的樣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一、剃髮易服的強制推廣

  • 孫之獬的小聰明以及政策的採納

剃髮易服的政策是誰想出來的呢?其實剛開始並不是清朝的統治者想出來的,而是一個叫孫之獬的漢人想出來的。這是這麼一回事呢?原來,孫之獬在清政府攻打進來的時候,突然想到這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升官的好機會。於是他為了得到滿族官員的青睞,自動地就把頭髮剃成了滿族的樣子,試圖向清政府示好。然而滿族官員完全不理會拍馬屁的孫之獬,反而一腳把他踢出了滿班。這時候漢族的官員也紛紛來笑話他,孫之獬一下子臉皮都丟盡了,一氣之下向順治皇帝上書提議在全國推行剃髮政策。順治皇帝覺得這建議挺好,就採用了。可惜孫之獬最後還是沒能升官,三年後他全家上下都被憤怒的老百姓們殺死了,這或許也是他自己作死的下場吧。

  • 清初剃髮易服的推行

其實早在清朝成立之前,後金當時率兵攻打只剩一口氣的明朝政府時,就開始強迫攻占地的百姓剃髮易服。在後金攻下遼陽時,據說當時的御史被抓捕,剩下的官員以及百姓都紛紛剪掉長發,被迫歸降。後來後金攻下沙河驛時,也招降了當地百姓,並且下達了強制剃髮的命令。到了皇太極稱帝,也繼續沿用了剃髮易服政策。他要求所有的官員和百姓全部按照滿族的式樣進行穿戴,他還規定女人不能纏小腳梳頭髮,男人不能穿大領子的明朝服飾,否則將會重罰。到了順治二年,清政府的統治基本上已經趨於穩定,這時候多爾袞就下令了,說全國都要剪頭髮。如果不服從怎麼辦呢?直接來了一個“違令者死”。這下原本非常抗拒的漢族百姓也沒有辦法,只能剃髮。在今天看來,這種簡單粗暴的推行方法是十分不人道的。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 殘忍的鎮壓

頭髮對於古人來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一直有句古話這樣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是在強調,對於自己身體和頭髮是父母賜予的,更加應該好好愛護。但是如今寶貴的頭髮就這樣被“剃禿”,大部分人都會受不了,畢竟按照漢族人的眼光來說真的很醜。於是歷史上有很多英雄都站出來反抗。就比如1645年的江陰八十一日,當時當地的百姓為了抵制清朝強制剃髮的命令,英勇地進行了抵抗,鬥爭了九九八十一天,可惜最後還是被無情地鎮壓了。此外歷史上還有很多類似的大規模抵抗事件,在《爝火錄》《清世祖實錄》《朔州志》等文獻中都有記載,當然結果也都是人民被殘忍地殺害,可見清政府為了推行這一政策,手段之殘忍。二、清朝剃髮易服政策下的髮型以及服飾

  • 滿族傳統的髮型和服飾

剃髮易服政策開始實施前,漢族的服飾多為明製漢服。多是採用大立領,並且用上非常美觀的形制款式,然後在衣服顯眼的地方使用許多鈕扣來增加服飾的美觀度。另一方面,漢族人成年以後一直不剪頭髮,對於頭髮都是精心護理,把烏黑濃密的頭髮做一個髮髻盤在頭頂,看起來十分有文化內涵。

滿族的髮型則和漢族的髮型截然不同。滿族成年男人都會把前顱的頭髮都剃個精光,只在後面留小小的一撮銅錢面積大小的頭髮編織成鼠尾狀的髮辮,叫“金錢鼠尾式”,這樣的髮型代表著勇敢,同時也是為了打獵的方便。“金錢鼠尾辮”並不是影視作品中大家常常看到的只剃半個頭的風流公子,而是頭髮只在後腦勺中間留非常非常少的一點點頭髮,編織成的辮子也非常非常細軟,結辮下垂,在我們漢族人看來並不是特別美觀。可是在當時,如果不按要求剪頭髮,或者留太多頭髮,可是要殺頭的。當時的滸墅關民丁泉沒有按照要求剪成清朝統治者規定的樣式,就被處決了。而且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當地的官員也受到了牽連,可謂非常嚴格。不過這個髮型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都一視同仁,大家就不用再因為禿頭不好看而困擾了。

  • 清朝髮辮的演變

清初的髮辮叫做“金錢鼠尾辮”,只留一個銅錢大小的一點點頭髮,不得多留,否則就要斬首。到了清朝中晚期,已經有一種把頭髮留多的趨勢,慢慢地開始有人留“蛇尾辮”,頭髮的面積增加到四五個銅錢大小,稍稍下垂,但是留的發量仍然較少。到了清朝末期,男士髮型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像《清俗紀聞》這樣的文獻中都有描繪。人們在後顱的發量大大增加,甚至出現了剃半頭這樣的髮型,通常把頭髮編織成一根油光發亮的大辮,垂至腰際,辮尾用髮帶固定,類似於現在清宮劇中的造型。清朝中晚期髮型的演變,也與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以及新思想的湧入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到了清朝晚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剃髮易服政策,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就用“束髮複衣冠”這樣的號召來獲取民眾的支持。洋務運動的留學生也紛紛剪髮,並且將這種新思潮帶到了國內。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頒布了“剪髮令”,大部分民眾都自告奮勇地去剪髮,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髮辮也慢慢地銷聲匿跡了。三、剃髮易服政策採用的原因及結果

  • 採用剃髮易服政策也是實屬無奈

清政府推行這一政策,歸根到底還是漢文化實在太強大了,清政府也是十分無奈,為了加快漢人滿族化才採用了這樣的政策。在清朝的統治者看來,中國先前少數民族執政後滅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由於漢族文化主導所致。

他們考慮到,之前少數民族掌權時,前期都大張旗鼓抵制漢族文化,所以才能夠發展很好;但是到了統治後期,新上任的統治者都紛紛推崇漢族文化,而放棄了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才會導致朝代的滅亡。當然這也難怪,那些少數民族雖然發自心裡很喜歡漢族文化卻也不得不抵制漢族文化,因為執政的少數民族,常年都是以遊牧打獵為生,農耕技術相比於漢族來說要差一些,當然生活也不如漢族精緻了。想當年吐蕃的松贊乾布千里迢迢來覲見唐太宗時,長安的繁華讓他眼花繚亂,可見漢族文化實力的強大,對少數民族的吸引力之大。於是為了防止漢文化繼續盛行,也為了加快漢族的滿族化,採用剃髮易服這樣的強製手段,對於前期鞏固統治者的地位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 剃髮易服政策的歷史影響

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於讓苦於辮髮的漢族人第一次看到了希望。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剪髮令”的頒布讓無數的漢人迫不及待地去剪了令他們煩惱的奴隸性質的辮子。中國人也慢慢恢復了長袍馬褂的傳統服飾。儘管剃髮易服這個政策早已消失,但是它的影響到現在仍然可以看見。旗袍這樣的滿族服飾成為新潮女性的寵愛,變成了中國服裝的象徵。另外,中國對於剪髮也有剃頭的講法,也與清朝剃髮易服政策有關,我們現在看到的清宮戲也是剃髮易服政策的一個歷史反映。總結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是清朝統治者為了強化自己的政治統治,在中原地區強制實行的政策。剃髮易服政策雖然引起了強烈的反對,但是對於鞏固當時清朝統治者的政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加快了滿族和漢族的文化交流。到了清朝晚期,髮辮的樣式也有了一些變化,發量有留多的趨勢。後來清朝滅亡後取消了這一政策,但是剃髮易服的影響仍然能在今天的生活中看到,清宮戲和新式旗袍的盛行,都與剃髮易服的政策有很大的聯繫。參考文獻:《爝火錄》《朔州志》《清世祖實錄》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