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拚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有能力的才有機會上,而且還是將軍帶隊戰場上的前排士兵並不是誰想上就上的。因為古代的軍隊除了正式士兵外,有時候在戰事吃緊時,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還會抓取壯丁充軍,這也直接導致了士兵的能力有強有弱。而且戰場上前期進攻是不是順利,幾乎決定了整個軍隊在戰場上的士氣。
所以列陣衝殺的前排士兵都是軍隊中的精英,他們都很年輕,又驍勇善戰,無論是士氣還是戰鬥力量都是頂尖的。而且對於這些血氣方剛的男兒來說,能得到這種為國效力的機會,是一種榮耀。所以在戰爭發起衝鋒時,明知前進是死也要衝鋒在前,為後續部隊能夠繼續前進掃清障礙,盡力贏得戰爭的勝利,他們心甘情願得站在第一排。不過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前排的士兵基本上都是穿有盔甲的精銳,想殺死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大屠殺一般都是發生在軍心渙散的一方,因此當兩個陣營旗鼓相當的時候,想要取勝基本上拼的是士氣和軍心。除此之外,弓弩騎射和亂扔的石頭,並不會因為是新兵還是老兵而有差別對待,所以在面對九死一生的戰事時,有個帶頭的將軍就顯得特別重要。
比如西漢的周勃,他在劉邦攻打下邑和齧桑時,就是第一個登城的,在劉邦攻打濮陽和城陽時,樊噲是第一個登城的。而士兵們也在他們的帶領下勇猛殺敵。督戰隊督戰,生存的幾率更大些就算是將軍帶頭往前衝,可還有怕死的士兵怎麼辦?後撤可不可以,當然不行。因為在古代打仗時,有將軍的親兵充當督戰隊,要是有士兵在沒有得到命令撤退時,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射殺的命運。根本就沒有逃跑的可能。裝死也不行,因為裝死的死亡率特別高,都超過了衝鋒陷陣。因為要是在前排的士兵在地上裝死,那麼不是被城上的流矢射死,就是被後續衝上來的同伴踩死。就算是命大躲過了前面兩關。可是戰後打掃戰場是躲不過的,因為要是被發現了裝死,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被處死的命運。更甚至為了避免有人炸死,還會在屍體上捅上幾刀,或是直接砍下死屍的頭顱。這樣詐死生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幾乎就是零。
雖說向前衝九死一生,但也有生的希望。因為在古代作戰時講究陣法的,在進攻時會用陣型,不會被輕易沖散。而且前排的士兵都有很精良的防盾設備,大大提高了安全係數。在作戰過程中,隊形會根據作戰情況進行變換,這樣前排的士兵就能和後排的士兵交替上陣,也避免了很多怨言。想要增加活下來的幾率,那就只有不斷的進攻前進,一旦隊伍在後撤過程中潰散,才更容易戰死。另外古代兩軍對壘決戰的概率並不大,在很多時候,不是說非要磨刀霍霍來個你死我活,遭遇戰是有很多的。只要本方是精兵,只要你夠猛,很多時候對方一接觸就慫了,也就是一觸即潰。
然後你在後面砍人頭,對方跑的賊快,連冷箭都沒機會發,本方根本沒有什麼死命的危險,相反被自己人搶功毆鬥,擁擠踩踏的風險反而更大。所以才有主動勇敢站在前方的士兵。首登重賞,有機會加官進爵即使如此,但由於是送命的事,不是每個士兵都心甘情願站到前排,也不是說年輕力壯就會奮勇殺敵。雖說古代軍人的職責是精英報國,但是在衝鋒陷陣時也可能立下戰功,得到獎賞。士兵們為了得到獎賞,往往會勇往直前,浴血奮戰。《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記載:
在戰場上第一個登上城樓的,就是"先登"。如果士兵不向前衝,那麼就會受到軍法伺候。古代軍法,陣列中擅自回頭四望者,斬!大聲喧嘩者,斬!聞令不前者,斬!在隊列前排,不沖就死得更快。唯一生機,就是奮勇直前。而且越是衝在前面,獲得先登的機會也就越大,改變命運的機會也就越多。由於攻打城池的難度遠遠高於野戰,不但有護城河,還有弓箭手、滾石、火、油,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會讓人喪命。姑且登上了城樓,那活著回去領賞的幾率也很小,所以"先登"的軍功尤為豐厚,而且賞賜程度比斬殺敵將還高。有時候一次"先登"的功勞,得到的獎賞就能夠讓你再也不用衝鋒陷陣了。所以有些人還得托關係才能當到前排軍。
在三國時期,東吳對於首登之人獎賞很豐厚,直接封了校尉;投奔朱元璋的明朝名將常遇春,他之所以能夠從盜寇成為明朝的鄂國公,就是因為首登之功。要是率先登城的士兵陣亡了,那麼陣亡士兵的家人就會得到封爵和重賞慰問,這也導致第一排士兵往往抱著一種賭徒的心態。若是後退只有死路一條,往前衝有可能建功立業,就算戰死自己的家人也能夠得到撫卹。而且在古代有很多的英雄將士奮戰沙場,視死如歸,他們覺得為國家捐軀是很光榮的一件事情,並且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