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地球上最惡劣部分的環境,也比火星好一萬倍。但人類登陸火星卻是必須要做的事,其一,這可以展示人類文明的先進,作為大國之間科技競爭發展的動力;其二,登陸火星,人類就可以瞭解它的“移民條件”。以現在的太空科技發展狀況來看,登陸火星在50年內有可能實現。當人類瞭解清楚火星後,就擁有了移民的可能性。但這是全人類的事,且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很難先回答那個“為什麼?” 要移民火星這個大問題。移民火星,耗資大到人類無法想像的程度。所以我想,直到人類文明毀滅的那一天,人類也不可能實現“火星移民”,即在火星上傳宗接代。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探討一下人類火星探索方向以及在火星上生存的可能性。探索火星,本為尋找生命人類登陸火星後最想得到的答案,其實是火星上“有生命”。在人類科技範圍內,從宇宙一眼望去,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就是火星。雖然其環境惡劣,但它首先是岩石類星球(像木星、土星都是氣體星球),其次它的環境相較其他星球較好(金星水星太熱、或氣壓太高)。人類尋找火星生命的主要目的,是回答我們地球生命是否孤獨存在的問題。找到地球外生命後,也可與地球生命對比,其中也許可以發現珍貴的資料。地球的真核生命,是以碳為基礎、DNA為藍圖、左旋氨基酸為組成結構的蛋白質生命,而火星上的生命,其是真核、原核生命尚不可知,也許氨基酸是“右旋氨基酸”,都有可能。
在瞭解火星可能具備“生命基礎”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再來審視一下移民火星的可能性。創造火星生存條件可能耗時百年火星大部分是二氧化碳,人類想在火星上呼吸需要氧氣,這時候大家可能很自然地想到“藍綠菌”(舊稱藍綠藻), 因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這並非天馬行空,通過光合作用在火星上製造氧氣是可行的,但我想可能需要很多很多藍綠菌,需時上數百年,對火星充氧,大概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實現把火星大氣轉換為氧氣。此外,由於火星質量較輕,很多氣體會脫離火星控制。我們曾在之前的內容中提到,脫離火星速度是5公里/秒(點擊查看往期內容→中國人的火星夢——“天問一號”的三大任務,到達、環繞、登陸),如氣體分子流動速度超過5公里/秒,就可能逃離火星,消散在宇宙中。比如氮氣分子在火星的流動速度為6公里/秒,我們就很難在火星上找到氮氣的蹤跡。氮氣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氫氣等更輕的氣體了。所以說,人類還是應該聚焦如何“登陸火星”,而不是移民火星,那太遙遠了。並且,即便是人類登陸火星,也有很大難度,因為我們不僅要保證宇航員能到達火星,還需要保證他們能安全返回地球,不能像“神風特攻隊”一樣一去不返。目前探測火星的成果與方向截至目前,人類對火星的探測仍基本上停留在美國的海盜一號、海盜二號的成果上,雖然累積了一倉庫新的數據,但尚無巨大的突破。得到的成績是人類的生命探測器已經知道如何登陸火星,奠定了21世紀人類探尋火星的方向。在火星探測過程中,科學家發現火星沒有“有機物”。如若地球而言,有有機物不一定表示有生命,但生命的吃喝拉撒一定得和有機物共存。火星表面就好比被“整體消毒”,除了甲烷一類可能由無機物自然產生的簡單有機物分子外,空無較複雜的有機物。
但探測器發現,火星表面存在許多“混亂地形”,這些混亂地形如在地球上,就像是干涸的河床,即曾被大水沖過的樣貌,這才給科學家以信心,因為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於是,21世紀探索火星的新方向確定了——跟著水走。就目前對火星表面的研究分析,科學家認為火星曾經可能是一個“水球”,其表面可能被水覆蓋,且水的深度達10公里至100公里,要知道,地球海洋深度平均也僅有3.8公里。不過,在時間的推移下,火星表面的水分都蒸發了,變成了現在這般模樣。但是這並不代表火星上找不到水,在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團中存在大量彗星,向地球、火星方向飛來,彗星就有可能像“冰錐”一樣,狠狠地插入火星地表,到達火星地下深處,所以火星地表下有“水冰”就不奇怪了。固態的水冰雖然不是液態的水,但即便火星溫度一直保持零下狀態,水冰依然有變為水的可能性。火星表面有高氯酸鉀、高氯酸鈣等“鹽”成分,可以降低水冰的熔點,這也方便了我們對火星水源的進一步探索。
截至2018年,NASA有關資料表示已經在火星上找到了“鹹水”,但仍未在其中發現細菌生命,這便是人類當下對火星探索的極致了。回到最初的話題,面對這樣一個氣壓為地球150分之一的大氣,其中95%是二氧化碳、夜晚溫度達零下80℃左右,且仍充滿未知的星球,你對它還有移民的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