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譽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曾經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呆在搖籃裡。”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近些年來,隨著人類航天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在地球外的活動也越來越多,按照這樣的趨勢,總有一天人類可以真正地走進星辰大海。但這條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想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人類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設永久的基地。
月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因此月球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人類的首選。因為在月球上建造基地的難度看上去似乎並不高,所以幾乎所有的地球人都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人類就可以完成這個目標。那麼人類的第一個月球基地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我們的想像中,月球基地應該是由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現代化設施組成,它們靜靜地聳立在月球表面,彰顯著人類的智慧。然而科學家卻告訴我們,不要想像得太美好,從目前的條件來看,基本上不會去考慮在月球上建設這樣的基地,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主要是因為月球表面的惡劣環境,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月球表面上的建築將會直接暴露在太陽風以及其它的宇宙射線之下,而且還隨時都會受到各種微型或小型隕石的威脅,除此之外,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度可達300多攝氏度,這對建築物的材料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需要指出的是,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應該是可以建造出適應上述惡劣環境的基地的,但問題是這樣的基地造價昂貴,而且如果要建造這樣的基地,就必須要將大量的資源送到月球去,然後再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建設完成,在這期間可能還會存在著很多未知的風險,這顯然是很不劃算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傾向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月球上現成的條件來建造基地。那麼月球上有這樣的條件嗎?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認為,月球早已給人類準備好了建造基地的地方,只需改造一下就可以了。在40多億年前,月球的核心並未冷卻,當時月球上的火山運動非常活躍,熾熱的岩漿也隨之四處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岩漿的外層會首先冷卻,它們會凝固成一層堅硬的外殼,而其內部的岩漿則會繼續流動,在有些時候,就會出現內部的岩漿流完了,只剩下堅硬外殼的情況,於是就會形成一個地下洞穴,我們把這樣的地下洞穴稱為“熔岩洞”。
如今的月球上早已沒有了地質運動,因此很多遠古的“熔岩洞”都得以保存下來,由於它們的洞壁是由火成岩構成,所以這些“熔岩洞”的結構通常都比較堅固,並且密封性很好。可以看到,這種洞穴能讓人類的相關設施不用直接暴露在月球表面,還能抵擋住一定程度的隕石撞擊,並且洞裡的溫差也遠遠不像月球表面那麼大。因此這可以說,這種地方簡直就是月球給人類準備的天然“庇護所”,而我們只需改造一下(比如說將洞口封閉、洞壁加固等等),就可以在這裡建造基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月球上為數眾多的“熔岩洞”裡面,科學家最看好的是一個位於月球的“馬里厄斯丘陵”(Marius Hills)的地下洞穴(如上圖所示),早在2009年,JAXA的“月亮女神號”探測器就發現了它。隨著人類探月活動的持續進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它的基本情況,即這是一個約50千米長、100米寬的巨型地下洞穴。初步估計,這個洞穴裡的巨大空間可以容納100萬人在這裡工作和生活,是月球上的一個非常理想的建造基地的地方。當然了,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將這個洞穴全面改造,根據科學家的設想,我們應該先從“熔岩洞”的末端開始,然後再逐漸地將整個洞穴改造成人類在月球上的基地。
總而言之,與直接在月球表面建造基地相比,這種利用月球上的地下洞穴來建造基地的方法顯得更加省時省力,並且相對來說成本也很低,所以說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那麼人類的第一個月球基地,就應該是地下基地。這種基地雖然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但它更加符合人類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