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前的宇宙學理論,銀河系大約在135億年前,即大爆炸之後的僅僅幾億年便開始形成。首先形成的是球狀星團,它們由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恆星組成,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星系。隨著時間的流逝,銀河系吞噬了附近的幾個較小的星系,並逐漸發展成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漩渦星系。
通過合併產生了許多新的恆星,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塵埃和氣體雲,並讓它們經受了引力坍縮。實際上,人們認為,我們的太陽是46億年前形成的星團的一部分,並且其同胞星自那以後已分佈在整個銀河系中。幸運的是,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使用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定位一個早已失傳的太陽的“兄弟星”,而它恰好是個同卵雙胞胎!
負責這項研究的團隊叫做AMBRE項目,這是歐洲南方天文台(ESO)與蔚藍海岸天文台(OCA)之間的合作項目。這個“銀河考古”項目致力於根據恆星的光譜研究恆星的大氣特徵,以確定它們是否是我們的太陽兄弟星(即與太陽在同一星團中形成)。
國際團隊在《天文與天體物理》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為此使用了來自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四台高分辨率光譜儀中的存檔數據,進行了基於化學和年齡的太陽兄弟星候選的搜索。這四台光譜儀分別為包括光纖饋電擴展光譜儀(FEROS)、紫外線和視覺埃歇爾光譜儀(UVES),高精度徑向行星搜索器(HARPS)和光纖大陣列多光譜儀/長頸鹿(Flames / GIRAFFE)光譜儀器。
研究團隊通過這些高分辨率的光譜數據,能夠獲得數十萬候選太陽同胞星的精確恆星參數和化學豐度。他們將這些信息與蓋亞任務的第二批數據發佈(DR2)中的天文數據結合在一起,從而可以得出這些相同候選星的年齡和運動學信息。
在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研究所(IA)的新聞稿中,該研究所的研究員瓦爾丹·阿迪貝克揚(Vardan Adibekyan)和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解釋稱:“在與蔚藍海岸天文台的帕特里克·德·拉弗尼(Patrick de Laverny)和亞歷杭德拉·雷西奧·布蘭科(Alejandra Recio-Blanco)的合作下,我們從馬蒂斯考古學:ESO檔案中的豐富資料(AMBRE)項目中獲得了23萬張光譜樣本。”從該樣本中,研究人員僅發現了一個太陽同胞——HD186302,這是一顆G3型主序恆星,位於距地球約184光年的位置。然而,這一發現尤其令人著迷,因為該恆星不僅是我們的太陽同胞,還是我們的太陽雙胞胎。簡而言之,HD186302恆星在化學成分和年齡上與太陽相似,在大小和質量方面也相似。
開放星團特朗普勒14,擁有超過兩千顆恆星,類似於太陽誕生的星團。引用:歐洲南方天文台/ H.薩那對天文學家而言,尋找太陽同胞非常重要,因為這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太陽的歷史。阿迪貝克揚說,“由於沒有太多有關太陽曆史的信息,研究這些恆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陽的形成條件”。此外,在尋找可以生存的太陽系外行星時,太陽的同胞也可能是很好的候選。本質上講,生命本可以在圍繞恆星團形成的不同恆星的行星之間運輸。傳統的有生原說有些許扭曲,該學說認為岩石中的生物從一個星球轉移到另一個星球,而這個過程是恆星際的,而不是行星際的。
當然,團隊很激動能對此可能性進行調查,但對於可能找到的結果也要保持謹慎。正如阿迪貝克揚(Adibekyan)所說:“一些理論計算表明,在晚期宇宙大碰撞中,生命從地球擴散到其他行星或系外行星的可能性不能忽略。如果我們很幸運,並且我們的同胞候選中有一個行星,且該行星為岩質行星,位於宜居區域,最後,如果這個行星被地球上的生命種子“汙染”了,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幻想——一個地球2.0,環繞著太陽2.0。”
展望未來,IA團隊計畫使用高精度徑向行星搜索器(HARPS)和岩石系外行星的光譜儀和穩定的光譜觀測量表(ESPRESSO)光譜儀對這顆恆星周圍的行星進行搜索。這些發現可能揭示有關行星在共同環境中如何形成的大量信息。我們祈盼,這也可能表明我們的太陽雙胞胎有一個在其可居住區域內運行的地球雙胞胎(又稱地球2.0)!延伸閱讀:西班牙航空航天局,天文與天體物理作者: universetodayFY: Iri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