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50億年前,一些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星雲團塊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來,它們一邊繞著太陽旋轉,一邊進行自轉,在這種無限循環的運動過程中,星雲團塊或是互相碰撞,或是互相融合,最終形成了新的星球,其中便包括我們的地球。
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裡,地球中的物質不斷蛻變、上升、下沈、回到原點,接著變成了高山、平原、盆地等等地形,但由於冷熱不均,空氣對流劇烈,於是乎一場持續幾百萬年的大雨來臨了(科學家推斷最少100萬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原始海洋出現了,生命也漸漸孕育了出來。6億年前,海藻類終於出現了,它們在海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最終形成臭氧層,生物才試著登上陸地。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歲月,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世界,故而我們稱海洋為“生命的搖籃”。
然而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在困擾著科學家們,那就是——海洋裡是否出現過類似於人類的生命呢?若是出現過,海洋裡就一定有他們曾經生活過的痕跡。於是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樂此不疲地尋找傳說中的“海底人”。何為海底人?海底人(Sub-Mariner)或水族人,人類猜想中的生物,科學界認為他們是史前人類的一個分支,能自由地生活在海底。與此類似的還有“蛤蟆人、半魚人、小人魚”等等,而且這些推斷都並非空穴來風,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證據”。
比如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曾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攝到了一些和人類極其相似的足跡;比如1962年,蘇聯科學院的博士們從古巴外海意外捕獲了一個能說人話的“人魚”,他渾身長滿鱗片,頭部像人,身體像魚,可以和人類進行簡單溝通,隨後他被帶去了蘇聯的秘密研究機構。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的探索慾望也愈發強烈,除了科學家,越來越多探險家、探險愛好者也加入了尋找“海底人”的行列,比如1969年,美國作家羅伯特·費羅和米歇爾·格蘭門裡就跑去巴哈馬群島參加海底探險活動,最後還真讓他們在海底發現了一些“東西”——比密裡島北岸附近的海底出現大量石頭擺成的不明幾何圖形,全長達到250米,根據推測,此乃某個城市的遺址,時間在距今10000年~12000年左右。
受到該發現的影響,國家海洋公園和坎昆航海協會決定打造一個“海底世界”,來紀念該地區的瑪雅文明,他們找到了英國著名雕刻家傑森·德凱萊斯·泰勒,經過整整18個月的努力(2010年第竣工),400尊與實物一般大小的雕塑被運到墨西哥加勒比海海底,如同一個古代文明的遺蹟。
其實細細觀看這些雕塑,會發現它們每一個都有特殊的含義,比如這個名叫“穿越盧比肯河”的作品,它呈現的是35個人一同走向這道長30米、高4米的牆的過程,在牆的正中央,是一扇長方形的門,雕刻家泰勒表示,這面牆就是一個充滿了荒誕意義的紀念碑,看似可以攔住一切,其實海水完全能從各個方向穿過它。而泰勒想表達的核心意義便是——“所謂主權和領地概念,在這裡是不存在的,人類妄圖通過’門’來隔絕它們,是非常可笑的。”
再比如這些乘坐皮艇的人,他們或是在思考,或是在發呆,體現出濃濃的絕望之情,然而在他們的旁邊,卻有一對情侶正在自拍,最有意思的是,這對情侶並沒有被雕刻出面部,但從他們的肢體語言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放鬆且愉悅。輕鬆的自拍者與皮艇上絕望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今,海底雕塑博物館每年能吸引大約75萬遊客前來參觀,當他們戴上潛水設備,走到這些雕塑身邊,皆被深深震撼。轉眼間,這些雕塑已經在海底待了10年,它們的表面已覆蓋上珊瑚、藻類,當水波蕩漾時,這些珊瑚也蕩漾起來,如同人類的衣擺隨風飄蕩,給人一種恍若隔世的錯覺。正如雕刻家泰勒所言,當他們把這些雕塑沈入海底的時候,它們就不再屬於他,而是屬於大海,等到新礁體形成,它們就構建出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裡科普一下,這些雕塑並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它們含有珊瑚材質,所以可以吸引小水藻,而且還有專門的人員來定期管理它們,而創建它們的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保護環境,幫助人們提高環保意識,結果後來,一些遊客卻肆意觸碰它們,造成了破壞,為了保護雕塑,政府已經明令禁止遊客觸碰它們。若是有機會,各位讀者朋友們是否想去親眼看看這個“海底世界”?來源:海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