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包青天」,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黑臉、月牙印、公堂斷案的剛正形象,然而歷史上的真實包拯真是如此嗎?包拯既非黑臉,也無戲劇般的誇張情節,他的一生清廉正直,卻遠比戲曲故事更真實、更令人敬佩。
書香門第出身
歷史上的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出身書香門第,家族可追溯至春秋楚國大夫申包胥,後因功改姓「包」。包家重忠義清節,為包拯的品格奠下基礎,其父包令儀正直仁厚,自幼以儒家思想教子,包拯在其教導下,十歲時即展現不凡智慧,一次富商設宴請客,滿桌美味佳餚讓人垂涎欲滴,被其父婉言謝絕了,同行的他事後說出「為官不可與商交深」的見解,顯露其動悉人心的不凡遠見。
辭官奉親十年
成年後,包拯師從文學家劉筠,學識與品德皆進一步提升,23歲中進士後,他辭官回鄉奉養雙親十年,盡孝無怨。母親與恩師相繼辭世後,包拯重返仕途,歷任河南尉、端州知州等職,皆以廉潔聞名,最著名的「硯臺入海」故事,便是他拒絕收禮的象徵,端州硯工贈硯表感激,他怒而將硯投入海中,誓守清白,自此聲名遠播。
包拯不僅自守清廉,更立嚴家訓「為官不廉者,逐出家門,生不入宗祠,死不入家塚!」成為後世包氏家訓。1973年合肥考古發現,其墓葬簡樸無財寶,僅見清德墓誌,印證他清貧一生。
「黑臉包公」的誤會
很多人認為,包拯擁有一張黑黝黝的臉,才被稱為「黑臉包公」,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流傳下來的包拯畫像中,他面白儒雅斯文,黑臉乃源自明清戲曲,京劇以黑臉象徵性格剛毅、嫉惡如仇的俠義人物,久而久之便成為「包青天」的代名詞。包拯以正氣立身、不畏權貴的形象,早已超越戲劇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心中的「清風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