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哥大碩士學位,小泉進次郎在辯論會上卻全程以日語作答,遭到批評。路透
4日舉行投票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5名候選人中有4人擁有美國研究所留學經驗等「超高學歷」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在YouTube頻道直播的討論節目中,被要求用英語回答的小泉進次郎農林水產大臣卻全程用日語回應,因此在社群平台被炎上,質疑他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歷是洗白。為什麼會這樣呢?
神戶學院大學歷史社會學系副教授鈴木洋仁告訴《每日新聞》,這背後有日本獨特的學歷意識。進次郎畢業於關東學院大學後,修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的碩士課程。
關東學院大學若以所謂的大學入試偏差值(類似台灣的學測分數)來看,屬於排名後段的私立學校。進次郎從小學起就是內部升學,因此單憑這點評價學力有其難度。
在網路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批判:透過進入比畢業大學難度高得多的研究所,試圖獲得高學歷的「學歷洗白(ロンダリング)」。其中一個理由,是進次郎作為「世襲」第四代政治家的這一點影響很大。
進次郎的案例是典型:關東學院大學被列為低排名大學,因從小學起內部升學(非考試入學),被質疑「學力不足」;但2004年畢業後,他進入世界排名前10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課程(2006年修畢),這「跳躍」讓人懷疑靠努力?還是靠人脈?
進次郎留學時,父親小泉純一郎正任日本首相(2001-2006)。美國研究所入學不只看成績(GPA、TOEFL),也重視「推薦信」與「未來潛力」。
自民黨總裁選舉辯論會上,進次郎被要求用英語回答,卻全程日語,社群平台炸鍋:「超高學歷候選人中,為何他不會英文?留美碩士是假的吧?」這加劇對哥大學歷的質疑,視其為「裝腔作勢」的象徵。
綜合日本社會這陣子討論,批判確實針對進次郎留美學歷的「純度」——質疑是否靠父蔭「洗白」大學學歷,忽略其英語努力與碩士成就。這反映日本對「平等機會」的執著,尤其在政治世襲盛行的自民黨內。但也提醒:學歷非能力全貌,進次郎的魅力(如溝通術)常被忽略。 總裁選舉結果出爐後,這議題恐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