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元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鹹豐皇帝倉皇北逃承德,次年便在避暑山莊病逝,他臨終設立八大臣輔政制度,並以「雙印」制衡朝廷與後宮,試圖確保年幼的同治帝能順利繼位,然而他卻低估了懿貴妃慈禧的野心與手腕。憑藉聰慧與膽識,慈禧不僅掌握政務,還與恭親王結盟,最終在「辛酉政變」中乾淨利落地擊潰八大臣,成為清末權力核心,改寫了王朝命運。
1860年秋,英法聯軍炮火逼近北京,30歲的鹹豐皇帝權衡利害後,決定以「北狩」為名,攜后妃與大臣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次年,鹹豐在承德因積勞成疾,健康急速惡化,臨終前他為保幼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設立八大臣輔政制度,由肅順、端華等人共同輔佐。
然而,鹹豐生性多疑,既不完全信任大臣,又不放心後宮,特意將「御賞」與「同道堂」兩枚印信分別交給慈安與慈禧,規定政令必須雙印同蓋方能生效,意圖建立制衡。但鹹豐忽視了慈禧的野心,避暑山莊期間,她因文筆出眾,經常代皇帝批閱奏章,逐漸熟悉政務,其果斷幹練的風格,使輔政大臣頗為忌憚,肅順甚至建議鹹豐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但被拒絕,此舉反而加深鹹豐對臣子的戒心,無形間讓慈禧更具優勢。
在對外政策上,慈禧與肅順等人亦有分歧。聯軍逼近時,慈禧傾向談判留守,而肅順則主張避戰,最終鹹豐選擇出逃,不僅導致圓明園被焚,還埋下後續政爭隱患。鹹豐駕崩後,靈柩返京途中,慈禧與慈安以「婦道不便」為由,攜同治帝先行返京,使大隊延誤數日,這短短的時間差,成為權力翻轉的關鍵。
慈禧迅速與未入輔政班子的恭親王奕訢結盟,恭親王因與列強周旋經驗豐富,掌握京畿防務,又獲西方默許,立刻成為她的堅強後盾。當肅順等人護送靈柩抵達密雲時,等待他們的已是天羅地網。這場政變以肅順被斬首、其他輔政大臣遭貶謫告終,整個過程乾淨俐落,充分展現了慈禧的政治智慧。
慈禧能勝出的原因有三:第一,鹹豐設立的「雙印制度」給了她合法介入政務的名義;第二,她聯合宗室力量,獲得恭親王的鼎力支持;第三,她相對靈活的外交立場贏得列強默許。這場政變確立了慈禧近半世紀的實權地位,也深刻改變了晚清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