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萬年前,有這麼一群體態纖長,體表烏黑的兩棲生物,它們也知道涼爽的細雨,也曾接受過陽光的沐浴。但是,在數百萬年後,由於環境的變遷,它們不得不移居到歐洲東南部阿爾卑斯山下面的水下洞穴中,並逐漸演化成為了一種通體雪白、沒有眼睛的生物。這群生物就是洞螈(Proteus anguinus)。
自17世紀開始,生物學家開始注意到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地下水生洞穴系統。
這種系統和其他棲息地的區別在於洞穴下食物稀缺,同時光照缺乏,並且外界季節性和年度的環境變化對這裡的影響都非常小。這樣看來,能在這裡生活的都不是“等閒之輩”了。可隨著幾個世紀來對地下洞穴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這裡面的“居民”雖然不少,但大多數都不過是平平無奇的“打洞小能手”,稱不上特別。直到洞螈的發現,大家才見識到了什麼叫真正的“洞穴之王”。
洞螈是古近紀以來唯一的穴居脊索兩棲動物,也是歐洲標誌性的物種,屬於洞螈科洞螈屬下的唯一物種。在1768年,奧地利自然科學家洛朗發現了洞螈,並為它們起名為“Proteus”。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一個年老又執拗的海神名字。或許是洞螈怪異的模樣讓洛朗產生了奇妙的聯想。
由於長期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洞穴,洞螈心想著:這鬼地方我長著眼睛又有何用,反正啥也看不到,退了算了。
於是洞螈的眼睛慢慢退化沒入了皮膚內,不過有失就有得,沒有了視力,它們就把聽覺和嗅覺進化到了極致。除此之外,它們還有一項“絕活”——“一動不動”界扛把子。在2010年,布達佩斯大學的動物學家傑伊和他同事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東部的一個石灰岩洞穴中發現了洞螈。
當他們多次潛入洞穴後,卻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每次下去基本上和上一次看到的場景差不多,比如在同一個位置總能看到一隻洞螈,而且每次看起來還像是同一隻,讓研究人員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中了“伊邪那美”!(火影中一種可以讓人陷入無限輪迴的瞳術)
為瞭解開“幻術”,研究人員使用經典標記重捕法,然後注射帶有標記器的液體,記錄了在洞穴中發現的26只洞螈。每個洞螈都使用了不同的標記模式,方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目測識別它們。經過為期8年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生物在幾年內只偏離了它們原始位置10米左右,也就是說在8年內,這些洞螈幾乎沒有活動過。其中甚至有一隻洞螈堅持一動不動長達2569天,算起來差不多有7年了。
這個結果著實有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團隊中有一位甚至認為洞螈可能一直在洞穴內徘徊,然後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洞螈又及時地回到了同一地點。你以為洞螈在第一層,實際上它們可能在第五層。然而,它們不活動的真正原因是環境所迫,前面已經提到,由於水生洞穴系統中食物非常稀缺,洞螈一年都難得吃上幾回肉,很多情況下都是飽餐一頓後再餓上個幾年。因此為了維持機體各項生命活動,洞螈會主動調慢自身的新陳代謝,減少一切耗費能量的事情。比如像“啪啪啪”這樣“傳宗接代”的大事洞螈們都懶得去做。有研究表明,洞螈交配頻率為12年一次,雌性每7年才產一次卵,繁殖率比它近親蠑螈還要低。
洞螈卵
另外,洞穴中的食物分佈其實比較均勻,在每個位置抓到獵物的概率都差不多,既然這樣,洞螈就沒耗費太多精力去尋找食物,守株待兔就是它們最好的捕食技巧(古人誠不欺我)。不想活動、不想繁殖、不想捕食…這要是換成其他物種,基本早就滅絕了,可洞螈就是憑藉著這股子“宅”勁兒,在地下洞穴這處“桃花源”中,孤獨又安靜地生活了一個又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