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十一年四月,岳飛被罷免兵權、押回臨安,最終在風波亭遭秦檜陷害處死,然而令人震驚的是,他的岳家軍並未為他出頭,全部選擇沈默。這並非忠誠不足,而是南宋制度的殘酷現實:軍隊歸皇帝掌控,將領與部下多以軍紀服從為重,個人忠心難以改變制度安排,忠君遠比忠將安全,也讓岳飛孤立無援、命運悲涼,成為南宋歷史最慘烈的冤案之一。
岳飛被罷免兵權,雖心生不甘,但聖旨如山,只能服從,沒想到岳家軍卻無一人為他出頭,董先、龐榮、牛臯(ㄍㄠ)等大將乖乖上交兵符,沒有半點造反;即便岳飛最終在風波亭遭秦檜陷害處死,部下依舊沈默。
事實上,岳家軍之所以不出手,可從紹興七年的「淮西軍變」找到端倪,當時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掌握重兵,但作戰無能又貪腐,朝廷收回兵權後,他的心腹大將酈瓊立刻叛變,率四萬舊部投降金軍,南宋防線頓時告急。皇帝由此深刻警覺,若將領掌控私兵,隨時可能成叛軍。
岳飛的情況與劉光世截然不同,他統領的部下雖稱「岳家軍」,實質上是皇帝的行營禁軍,岳飛只是指揮者,真正的主人是皇帝;再看董先、龐榮、牛臯、王俊、傅選等大將,他們資歷卓越,但與岳飛私人交情有限,對岳飛更多的是軍紀服從。其中,王俊甚至後來參與彈劾岳飛;就連岳飛也曾抱怨「將領多不從命」,掌控力有限。
南宋延續北宋「杯酒釋兵權」制度,軍權集中於皇帝手中,調兵、軍餉、人事均受朝廷控制,因此當岳飛被罷免,朝廷立即派張俊接管軍隊,部下迅速服從新任指揮官,幾乎沒有任何阻力。
岳飛悲劇的根源,在於他能征善戰,卻從未真正擁有自己的軍隊,他與岳家軍的關係,更像「將令之下的統率」,而非「生死相依的心腹」。劉光世的兵會為他造反,因為是私兵;岳飛的兵不會出手,因為始終是皇帝的兵,在制度面前,忠君遠比忠將安全,這也解釋了岳家軍選擇沈默,英雄最終孤立無援,成為南宋最殘酷的冤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