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西蘭科學家在一種會變性的魚類中,發現了驚人的「權力真空」接管過程。當魚群中的雄性首領消失後,順位第二的雌性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性情大變,展現攻擊性以確立其新領袖地位,而其生理上的性別轉變,則在數週後才悄然完成。
許多魚類具備在成年後因應社會結構改變而轉換性別的能力。此次研究聚焦於紐西蘭特有的斑點魚(spotty,又稱paketi),牠們是由雌性轉變為雄性,其行為轉變與生理轉變的巨大時間差,為科學家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機會。
這項研究由紐西蘭奧塔哥大學解剖學系主導,旨在了解觸發斑點魚性別轉變的社會與神經機制。研究人員觀察到,斑點魚群體內存在一個基於體型大小的線性統治階級,體型較大的個體會支配較小的個體。
研究團隊在實驗中,將魚群中的雄性首領移除,以觀察接下來的權力轉移過程。研究主要作者奎特莫斯(Haylee Quertermous)表示,她驚訝地發現,在許多魚缸中,順位第二的雌性在首領被移除後的幾分鐘內,就開始對其他同伴進行追趕、啃咬等攻擊行為,以宣示其統治地位。
這份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指出,這種快速的行為轉變,與魚腦中的「社會決策網絡」高度相關。成功奪權的魚,其大腦中該網絡的活動與其他順位的魚有顯著差異。
此研究不僅揭示了物種為適應社會環境變化所展現的驚人彈性,也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由於許多具商業價值的魚類,如紐西蘭的藍鱈魚,也依賴變性來維持族群,理解其觸發機制雖有助於漁業管理,但也需注意人為干預可能導致的性別比例失衡,進而影響族群的長期繁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