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雍正皇帝以鐵腕治國著稱,臨終前卻做出重大決定,賜死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年羹堯。這位「西北王」曾助雍正登基,平定邊疆,權傾一時,卻也因擁兵自重、跋扈難馴而成皇權隱患。雍正深知自己大限將至,為確保兒子弘歷(即乾隆帝)繼位無虞,決意除掉這顆不定時炸彈,即使此舉換來60年的乾隆盛世,卻也讓雍正背負「鳥盡弓藏」的千古罵名。
雍正皇帝登基初期,政局動盪,邊疆不穩。他依靠老臣年羹堯坐鎮西北,穩住邊疆形勢。年羹堯是文武雙全的能臣,曾擔任四川巡撫、川陝總督,還奉命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立下大功,雍正對他極為倚重,不僅封爵賞官,還賦予他掌控四川、陝西、甘肅與青海地區的軍政大權,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然而,隨著權勢擴張,年羹堯漸漸變得跋扈傲慢。他擅自任免官員、提拔親信,甚至私設「年選」制度,將西北軍政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朝廷派來的官員,他也敢當面羞辱,這樣的行徑,引起朝中不滿,也讓雍正開始警覺。
雍正一方面繼續維持表面的恩寵,一方面暗中布局削權。他先是調年羹堯離開西北,轉任杭州將軍,接著再貶為低階軍職。年羹堯發現情勢不對,連連上奏認錯,但為時已晚。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年羹堯被押回京受審,朝中大臣群起彈劾,列出高達92條罪名,包括僭越、結黨營私、蔑視皇命等。雍正最終賜其自盡,年家也因此覆滅。
雍正此舉,背後還有更深的考量。他當時健康不佳,太子弘歷(即乾隆)尚未穩固根基,如果讓年羹堯繼續擁兵自重,一旦皇權更替,極可能引發政變。雍正選擇在臨終前先下手為強,掃清障礙,替乾隆打下穩固的統治基礎。
歷史證明,雍正的判斷是正確的。乾隆即位後,政局穩定,西北邊疆未再出現軍閥割據或擁兵自重的亂象,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幅提升,為大清延續60年太平盛世奠定基礎。然而,雍正也因親手除掉舊部年羹堯而飽受爭議,被後人批評冷酷無情、忘恩負義,甚至冠上「鳥盡弓藏」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