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是世界海洋日。這個日子原本是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所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中制定,但並非聯合國的官方紀念日,直到2008年,也就是大約十二年前,才受到聯合國官方認可。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台灣有些令人欣慰的進展,但也有更多傷心的故事。
今年6月1日,海洋委員會正式將鯨鯊、鬼蝠魟列為保育類動物。此外,有潛客在屏東直擊偽虎鯨,基隆嶼也出現了稀有物種長尾鯊,似乎都顯示了台灣海域的生態漸漸變好。
龍洞3號約水下七米,死亡多時的海龜 (相機 Olympus TG-5)
然而,近來陸續出現鯨豚擱淺。同時,相較新冠疫情影響,旅遊人次銳減而出現國外沙灘湧現海龜產卵的新聞,台灣卻接連發生海龜死亡案例。
2月23日,東北角岸邊接連發現1隻欖蠵龜、6隻綠蠵龜死亡。我在2月28日於龍洞潛水,也將一隻死亡多時的海龜「請」上岸。就在同一天,朋友也在關帝廟附近,發現另一隻海龜翻肚曝曬於岸邊岩石上。6月5日,也有潛客發現海龜卡死在底刺網上。
228當天另外一隻死去的海龜 (網友胡宏星提供)
台灣近岸長期被投放大量底刺網,早已不是新聞。5月31日外木山驚傳海底出現百米底刺網,熱血潛客自發下海清理。其實,新聞所播報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
我在龍洞帶潛水時,就已經發現和美國小、以及龍3號附近有大量的多層底刺網,高達2-3米,連綿數百公尺,而且浮標上完全沒有具名,這與政府所規定漁網實名制的規定完全不符。6月6我帶船潛,同樣在龍洞灣岬薰衣草森林附近,發現大量底刺網覆網,目前已通報相關單位處理。
6月5日卡死於漁網的海龜(網友Jason Chen提供)
關於底刺網的問題,我曾打電話通報給岸巡,得到的回覆是,在龍洞地區設置底刺網是合法的(是嗎?有點疑惑)。我接著告知底刺網浮標上並未具名,不符合漁網實名制規定,岸巡人員回答:「只要無漁船去收網就會因證據不足無法取締函送,就算有漁船去收網船主也可以在後續行政訴願中表示他是在清理海中廢棄物,最好的蒐證影片需要拍到漁船船名以及下網行為過程。如果沒有具名,發現者可以自行清除」
影片:未按規定於浮球實名制的底刺網(相機 Olympus TG-5)
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但卻存在著一個問題:為什麼政府機關總是查緝不到非法船隻?依照官方說法,那是因為基層人力、查緝能量不足。然而其實,這其中充滿了無數的利益糾葛。同時,主管機關執法消極,總要報案人去蒐證,甚至清理,這豈不是讓民眾走上火線!?
試想,民眾報警家門口遭丟垃圾,警方回應:「因人力不足,請自行蒐證,抓現行犯。不過即使抓到了,他也可以說是路過你家,暫借放休息一下,所以辦不了他」。
這… 合理嗎?
不久前,澎湖南方四島的陳盡川先生遭人埋伏打傷,原因是他經常在夜黑風高的晚上,親自去「查緝」非法打魚、捕撈,因而與打魚客、漁民發生衝突。2018年9月,他同樣被打得頭破血流,當時他試圖阻止某澎湖潛水恊會組織的一群潛客前往貓嶼海域,以潛水方式下海打漁。
陳盡川遭毆打頭破血流(照片來源:澎湖日報)
海巡、岸巡、警方總是查不到,主要原因是「消極作為」。我曾經打電話舉報非法捕魚,電話那頭要我主動蒐證、拍照,最後能夠在深夜埋伏,報警叫他們來抓。咦,意思是真正的執法單位,是不會主動去查緝的嗎?
執法機關消極的結果,不是讓海洋持續受到傷害,就是把熱心關懷海洋的民眾推上火線,最後「公親變事主」。有人批評陳盡川並非執法人員,有什麼權力可以「查緝」;但試問,倘若公權力執法有力,又何須民眾親上火線?陳盡川是被逼的,因為他等不到主管機關的積極作為,再等下去,海洋資源就枯竭了。
外木山底刺網事件,最後是潛客自發性號召清除。請問,政府公權力在哪裡?一句「人力不足」、「經費有限」,就可以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後民眾看不過去,只好自發性地清理嗎?
當然,政府並非完全沒有在努力,目前海保署已經成立「潛海戰將」群組,整合海洋保護人力與資源。同時,各地方也號召了海洋保育人士,開始進行淨灘、淨海。此外,海保署也有預算補助,支援民間潛水團體,協助海洋垃圾清除。只是,面對海洋資源枯竭嚴重,政府不該採取更加強勢、積極的作法嗎?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次界大戰時曾說:「如今,拖延、半吊子、姑息養奸的延遲都應該要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應變就得承擔後果的時期」。
不鐵腕應變,就只能等著海洋死亡!這是現在海洋保育的寫照!
垃圾減量、海洋清潔,或許讓海洋變乾淨了。然而台灣的海洋資源,卻仍遭遇內憂外患。中國漁船,特別是底拖網漁船越界捕魚,嚴重破壞生態。而台灣漁民長期以來「我不抓,別人也會抓」的心態,也造成了「過度捕撈」的問題。
有不少人試圖力挽狂瀾,但總因為漁業利益糾葛盤根錯節,而被「制裁」。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蕭再泉小隊長,曾經在當地海域積極查緝。卻因為「太積極」,得罪當地利益團體,最後黯然離開墾丁。他在墾丁時,海洋資源(特別是珊瑚礁區域)快速復甦。而如今,他到了澎湖南方四島,繼續捍衛那片海域,希望為台灣保留最後一塊淨土,為國人留下海洋的「種源庫」。
但他感到很疲憊,經常感嘆「主管機關軟弱」,而這正是台灣海洋保育的盲點!因為主管機關軟弱,不願意得罪利益團體,故而消極執法。最後,讓憂心海洋的基層警員、民眾走上火線,而真正的主管機關,無論中央、地方或警政機關,反倒袖手旁觀。嘴上說得熱切,行為卻始終消極!
台灣的海洋保育不是沒有進展,疼惜海洋的民間人士也很多;然而在主管機關的軟弱之下,保育復原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崩壞的速度。《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作者麗莎安.蓋西文曾說,許多人都以為只要停止破壞、汙染,海洋就會復原。事實上並非如此。海洋崩解的速度與規模,早已經超越了她的自癒能力。而且當某些物種從食物鏈中消失後,這個物種上、下的生態結構也會受到衝擊。例如在地中海地區過度捕撈後,能夠吃水母的魚類大量減少,導致水母增生,水母又將魚卵、小魚吃掉,最後終於導致生態崩潰。
台灣,也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問題悄悄地在發生,只因為海洋很沈默,所以沒有人注意到。每當我在海裡看見大量的,甚至在大白天都如同跑馬燈閃爍著螢光的節水母時,我不禁想起蓋西文書中的話。
當我發現近年來台灣海域大量出現的僧帽水母時,我不禁想到他們的天敵—曼波魚是如何被大量捕撈,成為「曼波魚季」中的主食。海龜也吃水母,而在台灣,海龜表面上很風光,但實際上卻面臨無數威脅。垃圾、漁網,棲地消失,人為干擾。今年五月,小琉球有一則新聞,婦人在美人洞抓起一隻海龜,海龜無助地搖擺著前肢。那天我正好也在小琉球,美人洞附近海灘,飄著許多錢幣水母。
漁民為求生計,無法苛責。但是政府不去積極輔導漁民轉型,沒有確切、有力的做法,那就很有問題了。人人都明白「生態觀光」更加永續,「海鮮文化」無法長久,一隻鯊魚被捕上岸賣不到什麼錢,留在海底卻可以吸引大量觀光。然而,政府不輔導,一般民眾無法分享「生態觀光」的利益,當然只好「竭澤而漁」。
潮境的潛水教練林祐平,自掏腰包協助當地漁民轉型,買氣瓶、打氣機,成立「嘟嘟家的氣瓶」,讓當地人能夠賺潛水的錢。墾丁台灣潛水,負責人陳琦恩的「海洋巴士」長期推廣海洋保育。環境資訊中心致力於珊瑚礁體檢,各種民間團體,也經常發起淨海、淨灘。這些努力,都非常值得尊敬。只是,民間、個人的資源有限,政府如何整合,將更重要。
我當初學潛水,只是為了與大海道別。我從各種資料讀到海洋面臨的種種危機,因此希望在大海完蛋前,看看她最後的美麗身影。然而,越走入海洋,越是希望保護她。特別是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每次只會想到「魚好不好吃」,卻從來不曾看見過這魚在海底的美麗身影時,我開始興起了強烈的慾望,希望帶更多人走入海洋。
當我們見到這些「桌上餐點」原來在海裡這麼美麗、如此有尊嚴時,我們會對海洋有更多的尊敬。而這應該也會是「海鮮文化」轉換到「海洋文化」的轉捩點。
台灣美其名「海洋國家」,卻有著積弱不振的海洋保育政策,甚至一度差點被歐盟祭出漁業黃牌警告,差點收到紅牌。台灣人吃海鮮的總量,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以上。台灣的觀光,永遠都在主打「美食」,而不是「美景」。
在今天,世界海洋日,我們想問問,台灣的政府想要為人民帶來怎麼樣的海洋願景?而這個願景該如何實現呢?我們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台灣有些令人欣慰的進展,但也有更多傷心的故事。
今年6月1日,海洋委員會正式將鯨鯊、鬼蝠魟列為保育類動物。此外,有潛客在屏東直擊偽虎鯨,基隆嶼也出現了稀有物種長尾鯊,似乎都顯示了台灣海域的生態漸漸變好。
龍洞3號約水下七米,死亡多時的海龜 (相機 Olympus TG-5)
然而,近來陸續出現鯨豚擱淺。同時,相較新冠疫情影響,旅遊人次銳減而出現國外沙灘湧現海龜產卵的新聞,台灣卻接連發生海龜死亡案例。
2月23日,東北角岸邊接連發現1隻欖蠵龜、6隻綠蠵龜死亡。我在2月28日於龍洞潛水,也將一隻死亡多時的海龜「請」上岸。就在同一天,朋友也在關帝廟附近,發現另一隻海龜翻肚曝曬於岸邊岩石上。6月5日,也有潛客發現海龜卡死在底刺網上。
228當天另外一隻死去的海龜 (網友胡宏星提供)
台灣近岸長期被投放大量底刺網,早已不是新聞。5月31日外木山驚傳海底出現百米底刺網,熱血潛客自發下海清理。其實,新聞所播報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
我在龍洞帶潛水時,就已經發現和美國小、以及龍3號附近有大量的多層底刺網,高達2-3米,連綿數百公尺,而且浮標上完全沒有具名,這與政府所規定漁網實名制的規定完全不符。6月6我帶船潛,同樣在龍洞灣岬薰衣草森林附近,發現大量底刺網覆網,目前已通報相關單位處理。
6月5日卡死於漁網的海龜(網友Jason Chen提供)
關於底刺網的問題,我曾打電話通報給岸巡,得到的回覆是,在龍洞地區設置底刺網是合法的(是嗎?有點疑惑)。我接著告知底刺網浮標上並未具名,不符合漁網實名制規定,岸巡人員回答:「只要無漁船去收網就會因證據不足無法取締函送,就算有漁船去收網船主也可以在後續行政訴願中表示他是在清理海中廢棄物,最好的蒐證影片需要拍到漁船船名以及下網行為過程。如果沒有具名,發現者可以自行清除」
影片:未按規定於浮球實名制的底刺網(相機 Olympus TG-5)
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但卻存在著一個問題:為什麼政府機關總是查緝不到非法船隻?依照官方說法,那是因為基層人力、查緝能量不足。然而其實,這其中充滿了無數的利益糾葛。同時,主管機關執法消極,總要報案人去蒐證,甚至清理,這豈不是讓民眾走上火線!?
試想,民眾報警家門口遭丟垃圾,警方回應:「因人力不足,請自行蒐證,抓現行犯。不過即使抓到了,他也可以說是路過你家,暫借放休息一下,所以辦不了他」。
這… 合理嗎?
不久前,澎湖南方四島的陳盡川先生遭人埋伏打傷,原因是他經常在夜黑風高的晚上,親自去「查緝」非法打魚、捕撈,因而與打魚客、漁民發生衝突。2018年9月,他同樣被打得頭破血流,當時他試圖阻止某澎湖潛水恊會組織的一群潛客前往貓嶼海域,以潛水方式下海打漁。
陳盡川遭毆打頭破血流(照片來源:澎湖日報)
海巡、岸巡、警方總是查不到,主要原因是「消極作為」。我曾經打電話舉報非法捕魚,電話那頭要我主動蒐證、拍照,最後能夠在深夜埋伏,報警叫他們來抓。咦,意思是真正的執法單位,是不會主動去查緝的嗎?
執法機關消極的結果,不是讓海洋持續受到傷害,就是把熱心關懷海洋的民眾推上火線,最後「公親變事主」。有人批評陳盡川並非執法人員,有什麼權力可以「查緝」;但試問,倘若公權力執法有力,又何須民眾親上火線?陳盡川是被逼的,因為他等不到主管機關的積極作為,再等下去,海洋資源就枯竭了。
外木山底刺網事件,最後是潛客自發性號召清除。請問,政府公權力在哪裡?一句「人力不足」、「經費有限」,就可以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後民眾看不過去,只好自發性地清理嗎?
當然,政府並非完全沒有在努力,目前海保署已經成立「潛海戰將」群組,整合海洋保護人力與資源。同時,各地方也號召了海洋保育人士,開始進行淨灘、淨海。此外,海保署也有預算補助,支援民間潛水團體,協助海洋垃圾清除。只是,面對海洋資源枯竭嚴重,政府不該採取更加強勢、積極的作法嗎?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次界大戰時曾說:「如今,拖延、半吊子、姑息養奸的延遲都應該要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應變就得承擔後果的時期」。
不鐵腕應變,就只能等著海洋死亡!這是現在海洋保育的寫照!
垃圾減量、海洋清潔,或許讓海洋變乾淨了。然而台灣的海洋資源,卻仍遭遇內憂外患。中國漁船,特別是底拖網漁船越界捕魚,嚴重破壞生態。而台灣漁民長期以來「我不抓,別人也會抓」的心態,也造成了「過度捕撈」的問題。
有不少人試圖力挽狂瀾,但總因為漁業利益糾葛盤根錯節,而被「制裁」。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蕭再泉小隊長,曾經在當地海域積極查緝。卻因為「太積極」,得罪當地利益團體,最後黯然離開墾丁。他在墾丁時,海洋資源(特別是珊瑚礁區域)快速復甦。而如今,他到了澎湖南方四島,繼續捍衛那片海域,希望為台灣保留最後一塊淨土,為國人留下海洋的「種源庫」。
但他感到很疲憊,經常感嘆「主管機關軟弱」,而這正是台灣海洋保育的盲點!因為主管機關軟弱,不願意得罪利益團體,故而消極執法。最後,讓憂心海洋的基層警員、民眾走上火線,而真正的主管機關,無論中央、地方或警政機關,反倒袖手旁觀。嘴上說得熱切,行為卻始終消極!
台灣的海洋保育不是沒有進展,疼惜海洋的民間人士也很多;然而在主管機關的軟弱之下,保育復原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崩壞的速度。《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作者麗莎安.蓋西文曾說,許多人都以為只要停止破壞、汙染,海洋就會復原。事實上並非如此。海洋崩解的速度與規模,早已經超越了她的自癒能力。而且當某些物種從食物鏈中消失後,這個物種上、下的生態結構也會受到衝擊。例如在地中海地區過度捕撈後,能夠吃水母的魚類大量減少,導致水母增生,水母又將魚卵、小魚吃掉,最後終於導致生態崩潰。
台灣,也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問題悄悄地在發生,只因為海洋很沈默,所以沒有人注意到。每當我在海裡看見大量的,甚至在大白天都如同跑馬燈閃爍著螢光的節水母時,我不禁想起蓋西文書中的話。
當我發現近年來台灣海域大量出現的僧帽水母時,我不禁想到他們的天敵—曼波魚是如何被大量捕撈,成為「曼波魚季」中的主食。海龜也吃水母,而在台灣,海龜表面上很風光,但實際上卻面臨無數威脅。垃圾、漁網,棲地消失,人為干擾。今年五月,小琉球有一則新聞,婦人在美人洞抓起一隻海龜,海龜無助地搖擺著前肢。那天我正好也在小琉球,美人洞附近海灘,飄著許多錢幣水母。
漁民為求生計,無法苛責。但是政府不去積極輔導漁民轉型,沒有確切、有力的做法,那就很有問題了。人人都明白「生態觀光」更加永續,「海鮮文化」無法長久,一隻鯊魚被捕上岸賣不到什麼錢,留在海底卻可以吸引大量觀光。然而,政府不輔導,一般民眾無法分享「生態觀光」的利益,當然只好「竭澤而漁」。
潮境的潛水教練林祐平,自掏腰包協助當地漁民轉型,買氣瓶、打氣機,成立「嘟嘟家的氣瓶」,讓當地人能夠賺潛水的錢。墾丁台灣潛水,負責人陳琦恩的「海洋巴士」長期推廣海洋保育。環境資訊中心致力於珊瑚礁體檢,各種民間團體,也經常發起淨海、淨灘。這些努力,都非常值得尊敬。只是,民間、個人的資源有限,政府如何整合,將更重要。
我當初學潛水,只是為了與大海道別。我從各種資料讀到海洋面臨的種種危機,因此希望在大海完蛋前,看看她最後的美麗身影。然而,越走入海洋,越是希望保護她。特別是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每次只會想到「魚好不好吃」,卻從來不曾看見過這魚在海底的美麗身影時,我開始興起了強烈的慾望,希望帶更多人走入海洋。
當我們見到這些「桌上餐點」原來在海裡這麼美麗、如此有尊嚴時,我們會對海洋有更多的尊敬。而這應該也會是「海鮮文化」轉換到「海洋文化」的轉捩點。
台灣美其名「海洋國家」,卻有著積弱不振的海洋保育政策,甚至一度差點被歐盟祭出漁業黃牌警告,差點收到紅牌。台灣人吃海鮮的總量,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以上。台灣的觀光,永遠都在主打「美食」,而不是「美景」。
在今天,世界海洋日,我們想問問,台灣的政府想要為人民帶來怎麼樣的海洋願景?而這個願景該如何實現呢?我們大家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