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人們在面對天災的時候顯得尤其無力,特別是遇到旱災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想要發展好農業除了要靠農民們辛勤的耕作之外,更多的是要靠天吃飯。一年四季的降水充足,天氣正常,農民們就能有一個好收成,但凡天氣出現異常,就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旱災作為古代常見的天災之一,具有範圍廣,時間長,危害大這三大特徵,一旦出現旱災,不僅僅是農作物產量急劇下降這麼簡單,還會引發之不少的連鎖反應,嚴重的時候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古代頻繁爆發的天災危害究竟有多大,底層的百姓和上層統治者,在面對旱災的時候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呢?

旱災是古代發生最頻繁的天災,打擊範圍和力度也很大歷史上關於我國最早發生旱災的記錄是在夏朝末年,《國語·週語》裡寫著:“ 伊洛竭而夏亡 ”,這是最早的伊洛河流域大旱災,同時也普遍被認為是夏朝覆滅的根本原因。在鄧雲特的《中國救荒史》中,記載了從西漢時期一直到1936年我國發生過的所有旱災,統計旱災發生的總次數達到了1035次,也就是平均每過兩年,就會發生一次旱災。這裡統計的旱災,都是規模較大,影響範圍較廣的旱災,如果把旱災定義的標準降低,古代爆發的地域性旱災也統計到數據裡,發生旱災的總次數遠不會只有一千多次。僅僅是在十九世紀,大型的旱災就爆發了73次,其中湖南省更是遭遇旱災的重災區,根據《湖南自然災害年表》的統計,湖南省2年內連續發生旱災的次數高達15次,如此頻繁的旱災,不論是對於底層的民眾還是對於上層的統治者來說,都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除了發生的次數較為頻繁之外,古代的旱災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季風氣候,在季風的影響下很容易爆發水患災害,其中旱災爆發的次數又要比水災更多一些。本身氣候的影響已經增加了旱災爆發的概率,再加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流動,農業的發展,城市的出現,也改變了很多地方的環境。尤其是古代濫墾土地的問題,大規模地開墾土地,減少了植被的覆蓋,加劇了水土流失的情況,導致生態失衡,甚至已經到了一個難以修復,無可挽回的局面,給旱災的頻繁爆發又添上了一把火,最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旱災也變得愈加難以遏制。在古代的史料中,也記載著不少有關於旱災爆發之後的狀況。

明朝崇禎三年,陝西爆發了旱災,隨之而來的還有嚴重的蝗災,“ 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當時的陝西巡按在《備陳大飢疏》記載了旱災帶來的慘狀,因為旱災百姓顆粒無收,只能爭食山上的蓬草和樹皮,到最後走投無路吃的是觀音土,有不少災民都因為無法消化這些東西最後腹脹而死。四年之後,河南也爆發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 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 ”,因為旱災的爆發,地方社會變得十分脆弱,治安和秩序更是成了紙上的空談,從這些記載中就可以想像出來,古代發生旱災之後的慘狀。

旱災給古代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旱災給古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對於社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呢?首先最明顯的一點影響就是人口。古人針對旱災沒有太好的控製手段,所以旱災爆發之後,農業生產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底層的百姓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資沒有了。需要直面的兩大問題就是水和食物的短缺,食物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尤其是水資源,在兩種最基本的生活材料短缺的情況下,有不少災民都是因為飢餓或是缺水而死的,所以每次爆發了旱災之後,都會造成局部地區的人口銳減。明朝的特大型旱災爆發之前,全國的人口數量是9987萬,接近一個億。在旱災爆發之後一直到結束,明朝的人口數量變成了8848萬,一場旱災就帶走了上千萬人的性命,這樣龐大的死亡人數是難以想像的,但是這樣的情況在古代卻經常發生。除了死亡的人數數量較高之外,有不少災民為了避難都會逃亡其他區域,這也會導致短時間內某一區域的流動人口大幅度地上漲,難以進行合理的管理。人口數量的銳減,勢必會造成社會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尤其是種地的農民,更進一步帶來的影響就是大面積的農田因為無人耕種被荒廢,這對於國家而言,也會是一場經濟危機。

除此之外,一個朝代頻繁發生旱災,對於統治者,以及國家的穩定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明朝的思想家丘濬在《大學衍義補》指出:“ 劫禾之舉,此盜賊禍亂之萌 ”,旱災發生的愈加頻繁,對於古代正常的社會秩序越是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力。古代的農民雖然手中沒有權力,但是他們無疑是構成封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了他們的生產勞作,整個社會就不具備運轉的條件,他們沒有權力,但是卻有推翻一個朝代的能力。旱災爆發導致的是大量的災民開始向各地區遷移避難,數量龐大的災民一起湧入到一個區域,無疑是會引起管理上的負擔,如果管理的不得當,甚至還有可能進一步地激化矛盾。一些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只能鋌而走險去當強盜土匪,再嚴重一點兒的則是揭竿而起,拉起隊伍來和朝廷對著幹,這些情況在古代都是發有發生過的。例如明朝才闖王李自成,他拉起來的隊伍中,有一大半都是當時災區的災民,因為無法忍受這樣的天災,最終選擇要推翻明朝。李自成和他的起義軍給明朝帶來的壓力有多大,想必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客觀地來講,明朝的統治之所以在短時間內終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起義軍的內鬥消耗了太多的國力。

古人在面對旱災的時候,有哪幾種應對方式旱災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如此之大的負面影響,統治者自然不可能不去應對,不過縱觀各個朝代,對於旱災的處理方式都是大同小異。首先就是重視災前預防,在旱災還沒有爆發之前,就告訴人們要有儲備糧食的意識,在周朝之後還出現了倉儲制度,有了足夠的糧食儲備,在面對旱災的時候也就有了一顆定心丸。其次就是朝廷要出面對災民進行救助,不論是輕徭薄賦,還是減免刑法,不管是什麼樣的利民舉措,朝廷都需要站出來。不過整體上而言,每個朝代在面對旱災時推行的政策都是類似的,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大規模的旱災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給人們一個心理上的安慰罷了。再有就是朝廷會組織災民有規模,有目的地進行遷移。和自發性的避災不同,朝廷主導的轉移災民更加合理,也能讓災民們得到妥善的安置。當然,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處理旱災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力地發展和推廣水利工程,實際上古人也已經想到了。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已經開始重視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當時李冰父子修建而成的。

憑藉著無壩引水的優勢,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 水旱從人 ”的目的,也讓成都變成了“ 天府之國 ”,而且都江堰迄今為止仍然在使用。除此之外,還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還有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最初是為了拉近南北的貿易往來,在此之後對於抗災救災這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了這條運河,地方出現旱災後,中央可以迅速地季節物資並且把救災資源送到災區,能夠第一時間緩解災情,減少人口的流失和死亡。從這兩個例子中不難看出,水利工程在解決旱災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幾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旱災。結語可能也會有人有疑問,既然古人針對旱災想出了這麼多的辦法,為什麼古代的旱災爆發之後,帶來的打擊仍然是毀滅性的呢?一方面原因是因為一些政策執行不力,導致在救災的過程中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因為統治階層防災抗災意識較差。因為他們出身優越,社會地位較高,即便是發生了旱災,也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於水利工程這方面,大部分統治者更是一無所知。如果古代的統治者們能夠重視起來,在戰國都江堰建立之後,就應該從中吸取經驗在各地推廣,提高地方抵禦旱災的能力,可惜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古代人想出了合理解決方案,但是仍然無法解決旱災的原因。參考文獻:《國語·週語》《大學衍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