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繞地球三年之久的反聖嬰遠離後,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的聖嬰隨即而來,7 月初世界各地地表溫度突破十萬年歷史。處於高溫,人體生理負擔更高、更耗能,科學家發現,溫度濕度增加,不但增加憂鬱症發作風險,也會增加精神病患的攻擊性行為。
過去科學家就發現,氣候變化導致世界各地氣溫上升,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各種不利影響。如熱浪期間,因精神疾病住院和精神科急診人數會增加,自殺率也較高。
瑞士研究追蹤 1973~2017 年每天精神障礙住院情況,比較季節性均溫變化,發現日均溫每升高 10°C,住院風險線性增加 4%。由於炙熱天會使情緒惡化,導致人們更煩躁和壓力大,增加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強攻擊性,科學家推測,異常溫暖的氣溫是美國城市愈來愈多槍擊事件的導火線之一。《公共經濟學雜誌》2021 年研究發現,與涼爽日子相比,氣溫升至 30°C 時,洛杉磯暴力犯罪增加 5.7%。
此外,氣溫升高還會增加外出時間和社交接觸,更容易發生糾紛。研究統計槍擊風險增加最高溫度是 29°C~32°C。研究發現社區樹冠越多,槍支暴力就越少,因此認為增加樹木涵蓋率和綠地,讓社區降溫,特別是最貧困社區,或許可減少槍支暴力。
美國喬治城大學發表於《刺胳針行星健康》期刊研究發現,氣溫升高 1°C,焦慮症可能性高 21%,憂鬱症可能性高 24%。濕度增加也會加劇心理問題,每立方公尺空氣濕度增加 1 公克使同時有焦慮和憂鬱的可能性增加 6%。
更遑論自然災害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引發的洪水導致憂鬱症的可能性增加 31%,焦慮症可能性增加 69%。2020 年研究報告稱,全球變暖導致氣溫上升可能會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暴力、自殺和溺水造成的死亡人數,對年輕人影響最大。
即使沒有心理疾病,炎熱高溫也很難讓人保持愉快心情,過去研究發現,熱浪時期與網路負面情緒增加有關。牛津大學科學家表示,環境溫度與人類行為有複雜相互作用,即使相當小溫度變化也可能與影響人類行為。
許多科學家表示,地球目前氣候軌跡,包括至今緩解全球暖化進展看起來不太樂觀。隨著氣候惡化,氣溫和濕度繼續上升,極端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會上升,全球集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勢必日益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