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年混亂,但是在亂世中還是出了不少重臣,曾國藩就是其中一個,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不過一生為了清廷鞠躬盡瘁的曾國藩,在外征戰多年後回到闊別已久的京城,卻在與慈禧會面後,搖頭斷言「大清在50年內必亡」。
同治六年(1867年),剛從前線回來、重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找來自己的心腹趙烈文談話,當晚趙烈文針對北京的形勢,抱持悲觀的想法,直言大清王朝國祚不長,最多只能再延續50年,「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不過滿懷雄心壯志的曾國藩並不同意,認為憑藉自己的才能,必定能助大清一臂之力,「我朝君主比前朝好多了,不至於如此。」趙烈文也不多做爭辯,認為就交由時間證明。
1868年,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被封為一等侯爵,同時加授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達到了一生中的權力巔峰,回京第二天便被慈禧及慈安太后召見,當時年幼的同治皇帝也在,不過覲見過程中,慈禧卻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對於戰後百姓家園重建、洋務運動、邊防建設等國家大事卻隻字不提;而同治皇帝則全程如同傀儡。
這讓曾國藩相當失望,回去後寫下對兩宮太后及同治皇帝的評價,分別為「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以及「皇上沖齡,亦無從測之」。意思是說,兩宮太后問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且皇上年紀太小,也不知道能否擔起治理大清的重任。曾國藩也因這次的覲見,想起了趙烈文說過的話,認為再這樣下去,大清50年內必定滅亡。果然,西元1911年,也就是趙烈文做出預言後的第44年,大清正式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