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后妃若是犯錯或不受寵,就可能被打入冷宮,但進入北京紫禁城參觀時,卻發現裡面並沒有一處名為「冷宮」的建築。專家表示,其實冷宮沒有具體位置,后妃失寵被貶所居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冷宮。
翻閱《明實錄》、《清史稿》會發現,從未有一座宮殿被稱作冷宮,但正史上確實有些女性因得罪皇帝或皇太后,而被打入冷宮,例如明代末期,天啟帝的成妃李氏就因得罪魏忠賢,被關在故宮西北方乾西五所,清末光緒帝的嬪妃珍妃得罪慈禧太后,被關進故宮東北方的北三所,每位后妃被關的位置都不同。
不過乾西五所雖是冷宮,但在清朝雍正時期,卻成為弘曆的居所,就連他與富察氏的婚禮,也是在乾西五所舉辦,而乾隆即位後,乾西五所還被改建成漱芳齋、重華宮及建福宮花園,表示古代冷宮並沒有固定位置,不過后妃被打入冷宮後,除了無法再享有福利與待遇外,也表示被徹底邊緣化,永遠無法再得到皇帝的恩寵。
冷宮一詞最早出現於元朝,元代雜劇作家馬致遠在《漢宮秋》曾寫到,「眉頭一縱,計上心來,只把美人圖點上些破綻,到京師必定發入冷宮」,日後元代戲曲中也常出現「冷宮」等說法,明代小說家也繼續使用「冷宮」一詞,而戲曲中提到的冷宮,同樣也未指哪一座宮殿,泛指失寵嬪妃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