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農曆假期,許多到外縣市工作、念書的人都已經返鄉過年,每到這時經常會傳出國道塞車、車票難搶的新聞,不過古代的交通比現在還不發達,回家的路程當然也會比現代人還要更艱辛,究竟古人想回老家要花上多少時間和金錢呢?
古代中國是小農社會,大多數人一輩子在家務農,且當時社會受儒教影響深遠,重視「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等觀念,外出遊學、工作的人不像現代一樣多,因此古代的返鄉人潮並不多,不會出現人擠人、塞車等狀況。
儘管如此,古代交通比現代落後,許多地方的道路不通,所以有返鄉需求的古人,在回家的路上還是會比現代人更艱辛。從影視作品中雖然經常看到古人騎馬、搭乘馬車的畫面,但那時的馬車並不像現在的火車、汽車,有冷氣、暖氣等設備以及避震功能,只要坐一小段路,乘客就會被晃到頭暈、渾身不舒服。
除此之外,古代的交通路費也不便宜,在唐朝馬車一天可走約35公里,收費標準為馬負重50公斤、每走50公里就收100文,走山路則要120文,如果回家一趟共300公里,算上休息時間得花10多天,路費總共需要600文,再加上路途中的食宿費用,至少得準備一兩銀子;但按照唐朝的薪資標準,九品芝麻官一個月的薪水不超過半兩銀子,如果過年要搭馬車回家,就要縮衣節食大半年。
然而坐馬車已經是較為高級的趕路方式,通常只有達官貴族才能使用,普通人只能搭乘人力車、騎馬,甚至靠自己的兩條腿走路。歷史上,李白要從長安回到四川江油老家過年,路途長達900公里,其中300公里是平路,剩下600公里是山路,只靠騎馬和走路的話,時間就要一個月,單趟路費則要1.2萬文,按照李白在翰林院的薪水來看,回家一次就要花掉他三個月的薪水。
因此在古代「水運」更受歡迎,走水路一天約25公里,同樣300公里的路程,逆水時最多需要100文,順水則可以直接打對折,比起陸路便宜許多,是返鄉交通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