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喪葬禮儀非常講究,以前有一種說法是「停屍3天」,指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屍體要放在靈堂3天,除了有緬懷逝者的作用外,還有預防人假死的問題,古代科技不發達,無法判定一個人是否真的死亡,停屍3天可以觀察屍體變化,防止誤埋未死的人,戰國時期神醫扁鵲就曾遇過類似狀況,因此衍生出這項習俗。
古人死後不會馬上下葬,而是將屍體放在靈堂,一開始是放7天,因為古人認為人生死需經過輪迴投胎,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投胎轉世,四十九天分為七個七天,第一個七天稱為「頭七」,靈魂會在頭七的最後一天回來探望親人,不過古時候保存屍體方法不佳,屍體在夏天容易腐爛,之後才演變為3天。
而這項喪葬習俗據傳源自戰國時期,神醫扁鵲到虢國行醫時,聽聞該國太子暴斃,扁鵲想確認死因便前往驗屍,發現太子是因陰陽失調,導致血管堵塞而出現假死現象,扁鵲趕緊使用針灸治療,為太子疏通堵塞的血管,再開藥讓太子服用便痊癒,經過這一件事後,為了防止誤埋未死之人,衍生出停屍3天的作法,或是在屍體臉上蓋一塊白布,觀察死者是否還有呼吸。
此外,料理後事需花很多時間,例如挑選墓地、通知親友弔唁等,停屍階段也給家屬充足時間處理事宜。不少網友分享親身經歷,「我爺爺去世時,就是停屍3天,村裡一堆人來幫忙,忙著守靈及做飯,為喪家增添人氣,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家人的傷悲,第3天下葬時,大家的心情都比較好轉了」、「有些地區停屍不只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