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明朝人竟搶當衣冠禽獸?最初含意跌破眼鏡


現代人會用「衣冠禽獸」來形容空有外表卻品德敗壞的人,在明朝陳汝元《金蓮記》中的「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音同魚)。」也將這句成語用作負面含意,然而「衣冠禽獸」最早其實是個褒義詞,意指朝廷上的文武百官。

「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朝,且在當時是褒義詞,指的是朝廷官員,明朝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要繡上飛禽,武官則要繡上走獸,因此「衣冠禽獸」逐漸成為官員的代名詞。

明朝文武官員的服裝有袍子和補子,袍子按照品級分為3種顏色,一品到四品的袍子顏色為緋色,五品到七品為青色,八品到九品則是綠色;補子則是一個品級一種飛禽走獸,按照文武官區分禽、獸,例如一品文官會繡上仙鶴,是一種象徵長壽的神聖動物,九品文官則是繡鵪鶉,2種飛禽明顯體現出品級之間的差別;而一品和二品武官會繡上獅子,九品武官則是繡海馬。

官服顏色與圖案的差異,主要是為了禮儀規範的需要,像是皇帝聚集滿朝文武官員,就能依照顏色與圖案的不同,來快速排列每個人該站定的位置。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至於「衣冠禽獸」為何會演變成貶義詞?在明朝中後期,朝廷與官員逐漸變得腐敗,對待百姓的態度惡劣,就像是穿著衣服的禽獸,老百姓就逐漸將「衣冠禽獸」當作罵人、貶低人的話來使用了。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