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古人豪飲卻千杯不醉?誤會大了

古人愛喝酒,魏武王曹操用杜康解憂,唐朝詩人李白喝四斤酒照樣寫詩,東晉詩人陶淵明更是嗜酒如命,這些古人都是出了名的好酒量,但為何他們可以千杯不醉呢?歷史學家指出,當時的酒其實度數不高,再加上後世對於古時候量詞的誤解,才會造成他們千杯不醉的錯覺。

在翻閱古籍的時候經常看到「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十八碗過景陽崗」,這種豪飲卻不會醉的狀況是真的嗎?首先,元代以前的釀造技術不高,並沒有蒸餾酒,平時大家喝的都是糧食酒、果酒,酒精濃度一般不超過19度,和現代大部分的紅酒差不多,因此通常都只會喝到微醺的程度,不至於醉到完全斷片。

再者,于賡哲指出,後世對於古人使用的量詞其實存在誤解,宋代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就曾提出質疑,認為古人的飲酒量過大,動不動就喝數十斤甚至百斤以上,比如「漢人有飲酒一石不亂」,經常說自己喝酒一斛,換算下來等於二斗七升,讓沈括不禁懷疑「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對此,古時候的「斗」不是指容量,而是指裝酒容器的形狀,所以一斗酒也就等於現代的一大碗,而「石」則是依循權量的習慣使用,比斗更大的就叫石,並沒有實指重量,因此也就不存在古人豪飲卻千杯不醉的情況了。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