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史前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滅絕的恐龍。然而,一些比恐龍更早出現的小動物,三眼恐龍蝦、仙女蝦等,從遠古時代存活至今。
水中驚現“小怪物”
是令四川省彭州市西郊鎮的村民們驚訝的是,早年,當地的稻田裡不時出現一些蝦、魚等“怪獸”。這些東西大約有7釐米長。他們頭上有一個大背殼。它們的下肢的腳多的像蜈蚣,有很多腿。它們游得很快,身體很光滑。徒手根本抓不到他們。那麼,它們何方“神聖”?科學家證實,它們是古代甲殼類動物鱟,俗稱三眼恐龍蝦。

在“三眼恐龍蝦”出現不久,另一種被公眾稱為奇怪的生物突然出現。它們像魚一樣在水裡游泳,但是長得看起來不像魚。最讓人感到有趣的是,這些小動物喜歡在水裡“仰泳”,顯得非常可愛。它們雙眼呈黑色,突出在頭的兩側,身體是淺黃色或淺綠色。它們分叉的尾巴是紅色的,每個腹部有10多對腳。後來,專家證實,這也是一種與恐龍同齡的古甲殼類動物,又稱仙女蝦。它們都被稱為“活化石”。

叫蝦不是蝦
三眼恐龍蝦和仙女蝦是原始甲殼類動物,大多生活在內陸淡水或鹽湖中。它們大多繁殖週期短,繁殖率高,能生產出耐乾燥、耐極端溫度的休眠卵,經風塵和鳥類傳播。因此,它們在間歇性水體中很常見,它們的出現和消失往往是突然的。
事實上,在背甲目下僅有鱟蟲科一科,俗稱恐龍蝦、蝌蚪蝦或盾蝦。三眼恐龍蝦的名字是因為它們有三隻眼睛,兩邊有一對黑色複眼,中間有一隻白色的光敏眼睛。它們的甲殼又大又涼,像古代戰士的盾牌,在大洋洲被稱為盾蝦;外形酷似蝌蚪,在美國又稱蝌蚪蝦;因其外形酷似節肢動物門的海洋動物鱟,所以鱟在中國又被稱為“鱟蟲”。雖然它們被稱為“蝦”和“鱟”,但它們彼此相似,屬於節肢動物,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並不密切。

雖然仙女蝦的名字裡有一個“蝦”字,其實它不是蝦。仙女蝦的學名為枝額蟲,隸屬於節肢動物、甲殼動物亞門、鰓足綱、無甲目、釵額蟲科、枝額蟲屬。枝額蟲大多分佈於淡水湖泊或池塘中,有“淡水豐年蟲”“豐年蝦”稱;同時,由於其外形優美、色澤豔麗、生長美麗、翅膀細長,宛如仙子,其仰泳(肚子朝上游水)的時候輕盈典雅,有“仙子”之美譽,在國外也有著“仙女蝦”“向天蝦”的美譽,然而,“仙女蝦”一詞不僅指枝額蟲,它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還包括枝額蟲屬所在的釵額蟲科的動物,甚至包括其在整個無甲目下與其類似的動物。

生物活化石
三眼恐龍蝦和仙女蝦都是遠古物種,與恐龍同時期生活,是史前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然而,儘管它們比恐龍更早出現在地球上,但它們仍然保持著首次出現的形態幾乎沒有進化。它們之所以不受生物演變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它們獨特的“停滯期”生態進化特徵。這也正是恐龍滅絕了,但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們的原因。

三眼恐龍蝦有少數會進行有性生殖,有些種群是雌雄同體的。最常見的是孤雌生殖。不同的繁殖方式產生兩種不同類型的卵:孤雌生殖產生的夏季卵,其殼相對較薄,出生後開始發育和孵化,以保證種群數量;兩性生殖產生的冬季卵,殼厚,在乾燥、冷凍等惡劣條件下,會進入“滯育期”,甚至停滯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些卵也可以隨風傳播,或通過水禽的吞嚥和排泄來擴大分佈。對於三眼恐龍蝦來說,冬天的卵可能是它進化奇蹟的主角。

與三眼恐龍蝦相比,仙女蝦的卵具有更強的延續能力。在堅硬的隔熱外殼的保護下,仙女蝦卵可以承受高溫和冰凍,甚至可以在沸水中存活。一顆微小的卵可以等一萬年,直到有水和環境適合孵化的那一天。它們可以稱為生物界的奇蹟。
海上“冬蟲夏草”
雖然三眼恐龍蝦和仙女蝦個頭小,微不足道,但其中一些營養豐富,經濟價值很高。它們可以作為動物的餌料,魚,家禽和牲畜的飼料,甚至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
仙女蝦在中國一直被當作美味佳餚。例如,膠州灣的人們把它做成蝦醬。仙女蝦是一種高蛋白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近年來,由於膠州灣濕地面積縮小和大量鹽鹼地回填,仙女蝦幾乎絕跡。為了讓這種小生物繼續繁衍後代,一些人開始養仙人蝦。由於養仙女蝦必須在鹽鹼地進行,因而養殖還能夠保護有限的膠州灣鹽鹼地,每年春天很多喜歡吃仙女蝦的候鳥遷徙到膠州灣附近,起到了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
三眼恐龍蝦主要以小型水生生物為食,比如水中的蚊子幼蟲。它們還可以清除稻田裡的雜草,是非常環保的“除草劑”和農場守衛。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就發現了三眼恐龍蝦的除草效果。在日本,一些農民長期以來用三眼恐龍蝦來控制稻田雜草,作為種植水稻的農藥替代品,並生動地稱之為“取草蟲”。目前,農藥對環境的汙染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其除草效果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