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問題嚴重,不但會蛀牙、引發牙周病,甚至可能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然而古代沒有牙刷和牙膏,究竟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事實上,古人很早以前就了解口腔問題的重要性,並發明出牙粉等類似於牙膏的東西,以手指或楊柳枝刷牙,確保牙齒健康。
早在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倉公傳》中,就有點出蛀牙的原因為「食而不漱」,可見人們已經意識到口腔清潔的重要性,雖然當時沒有牙膏,但古人也找出許多能夠清潔牙齒的用品,像是以中藥磨成的牙粉,或具有清潔殺菌功效的鹽巴,不但能清除口腔異味,也可以預防牙齦發炎,只是當時的鹽巴對於普通人來說太奢侈,並不是消費得起的選擇。
而茶就是更平易近人的選擇,北宋文學家蘇軾在作品《仇池筆記‧論茶》就有寫道:「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漱濯,緣此堅密」,表示每次吃完東西,他就會泡一杯濃茶漱口,能夠去除口腔異味且不會傷胃,卡在齒間的肉屑也能輕鬆去除,若是能養成飯後以茶漱口的好習慣,牙齒就能越來越堅固。
不過光是漱口可能無法把牙齒清潔得太乾淨,所以最早人們會以手指充當牙刷,像是敦煌壁畫《揩牙圖》,描繪的就是人們以手刷牙的畫面。而牙刷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由醫學家王燾所寫的醫學巨著《外台秘要》便提及,用楊柳枝將一頭咬軟,沾牙粉刷牙,就可使牙齒「香而光潔」;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就發明出更像現代牙刷的物品,在木製短棒上戳洞,並以動物的鬃毛作為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