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裝劇時會發現,犯人入獄後都會穿上白色囚衣,不過古代囚衣其實不是白的。從西周時期開始,古人產生用服裝顏色區分地位的觀念,當時的平民只能穿沒有紋飾的單色衣服,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的染色技術還不夠純熟,囚衣都以「赭(讀音ㄓㄜˇ)色」為主,顏色單一且染色簡單。
西周時期就已有用顏色區分地位的觀念,而且在周代禮樂制度確立後,顏色分等級的功能越來越明顯,但主要用於貴族的車馬、服飾,以《詩經·曹風·候人》為例,其中一句「彼其之子,三白赤芾」,指的就是級別為大夫以上的人穿赤色衣服坐車,可見顏色的重要性。
而古代技術不純熟,能夠使用的顏色有限,秦朝時崇尚黑色,所以上到皇帝、下至官吏都穿黑色,因此在隋唐之前,官服都是固定顏色,不過單一顏色的衣服無法判斷官員位階高低,因此到了隋唐後,受儒家的「穿衣經」影響,還有王朝的顏色觀,進而產生「官品服色制」,不過因隋朝歷史不長,此制度在唐朝才開始成熟。
除了官服有顏色規定,囚衣也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期,染衣服需要技術,因此鮮艷顏色唯有貴族才能使用,由此可知,古代囚衣的染色方法應該並不困難,在《荀子·正論》記載,「殺,赭衣而不純」,指死刑犯人穿沒領子、不鑲邊的赭色衣服,雖然目前學界對囚衣造型仍有爭議,但顏色則一致認同為是「赭色」,文中提到的赭衣就是用赤褐色的泥土將衣服染成赭色。
在《漢書·刑法志》也曾記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表示犯人多到塞住路,監獄甚至能堆成一座城市,其中也提到「赭衣」,而在秦朝,囚犯一律穿赭色囚衣,《史記·田叔列傳》寫到,「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由此可知,雖然白色也曾是囚服顏色的一種,但在古代最常見的應為赭色。
除此之外,在漢朝有一種為名「虎穴」的牢房,官府人員會在地上挖深洞,而且下大上小,出口用一塊大石覆蓋,地牢裡會關數百名囚犯,史書曾有「數日一發現,皆相枕藉死,便輿出」的記載,而當時並沒有發放赭衣,犯人都是穿著自己的衣服入獄。
不過為何在電視劇與傳統戲曲中,經常是看到白色囚衣?在《資治通鑑.唐昭宗天復三年》紀載,「鄂曰:降將未受梁王寬釋之命,安敢乘馬衣裘乎!乃素服乘驢至大樑」,元代史學者胡三省作註解釋「素服,囚服也」,古代平民衣服顏色較單一,且白色又常用於服喪等不詳之事,由此可知,素服也能當作囚服穿,再者,傳統戲曲喜歡演平冤等劇情,主角經常穿素白服飾喊冤,也成為現代對古代囚衣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