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擬棘茄魚是何宣慶第一個發表的新種,是以Bradbury教授的名字為名。(何宣慶提供)
2022/02/19 00:13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2年,許多跨國活動都受影響,學術交流研究也難以推動,但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博士,仍持續進行研究16年的研究,在往返各國隔離下,仍完成全球擬棘茄魚分類研究並發表5個新種,讓台灣之名在全球海洋學界揚名。
擬棘茄魚屬是鮟鱇魚目下棘茄魚科的成員,所有成員都是深海魚,最深的紀錄達4000公尺以下,除了是最深的紀錄外,也是最罕見的一群,因為沒有太多參考文獻,過去在博物館中的標本往往被誤鑑,何宣慶幾乎取得全球所有研究資料,但仍有很多懸疑未解的問題,何宣慶十多年逐步累積,終於完成論文並發表。
這項發表最難能可貴之處,莫過於面臨連續2年的肺炎疫情影響,進出各國都需要隔離,多數必須靠視訊及線上交流,何宣慶說,這2年部分國家仍須親自前往,光是去阿拉伯及法國兩個地方,回到台灣就隔離達35天,還要面臨當時法國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大流行。
何宣慶表示,論文中共計確認16個物種,有11個是過去已經發表的物種,但其中又牽涉到同種異名、屬名更動以及鑑定錯誤等,需要廣泛比對古老的文獻,過程相當繁瑣,彷彿就像偵探辦案一般。何宣慶表示這次發表的物種均為相當少數且罕見的物種,一般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見到。最特殊的一種就是印度洋中部的安氏擬棘茄魚(H. andriashevi),以前全球僅一個標本,這個研究發現世界第二個樣本,全身白色接近半透明,兩個都採自3800-4020公尺,遠超過所有棘茄魚科物種中的紀錄。
何宣慶也感動表示,深海魚的分類相當困難,樣本極為稀少,所以如果沒有走遍全球大大小小博物館,大概很難取得足夠的資訊,這次的研究可謂是跨世代的傳承研究,讓前人的研究可以繼續被發揚光大,因此也更顯得彌足珍貴,幾十年在人類歷史上可能算不上很長的時間,但是要橫跨兩個世代才完成的研究,在現代看來是相當不容易的。
紅海產的新種莫氏擬棘茄魚,用以紀念英國重要海洋研究學者莫瑞(Sir John Murray)。(何宣慶提供)
海生館魚博士何宣慶完成全球擬棘茄魚分類研究。(記者蔡宗憲攝)
“ 您的按愛心是對我的最大鼓勵 ”
https://www.AVJorum.net/thread-134235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