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江西省挖出一顆恐龍蛋,科學家研究後發現裡頭的偷蛋龍胚胎保存相當完好,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隻恐龍寶寶蜷曲身體,宛如鳥類孵化的模樣,讓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恐龍胚胎孵化前在蛋裡面是如何活動的,以及與鳥類的關係。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2000年大陸英良石材有限公司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一顆恐龍蛋化石,不過這顆恐龍蛋隨即被束之高閣,15年後英良公司人員在整理化石時才發現這顆恐龍蛋,恐龍蛋才得以重見天日。
大陸、英國、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這顆恐龍蛋化石可追溯至7000萬年前,它相當特別,裡頭的偷蛋龍(oviraptorid)胚胎保存得非常完好。
加拿大卡加立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副教授澤倫尼次基(Darla Zelenitsky)指出,恐龍寶寶的骨頭小又脆弱,能夠以化石形式保存下來的情形相當罕見,因此發現這隻完整保存的偷蛋龍胚胎是相當幸運的事。她說自己研究恐龍蛋25年,都還沒看過這樣的恐龍蛋,「這是非常驚人的樣本。」
研究人員於21日將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科學期刊iScience。
澤倫尼次基指出,由於鮮少有完整的恐龍胚胎骨骼保存下來,因此直到現在,學界對於恐龍蛋孵化前,胚胎在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仍所知不多。
這顆恐龍蛋長約17公分,裡頭的偷蛋龍胚胎預估身長達27公分,研究人員相信,這隻偷蛋龍長大後可達2至3公尺,由於它由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因此又被暱稱為「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英良貝貝與其他偷蛋龍胚胎的姿勢,他們總結,恐龍蛋孵化前,胚胎在蛋裡面移動及改變姿勢的方式和鳥類相似。
在現代鳥類中,胚胎在蛋裡面的移動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控制,鳥類準備孵化前,會將頭部蜷縮進右翼下方,在牠們用背部撞裂蛋殼時,這個動作能夠穩定頭部,是能否成功孵化的關鍵,如果胚胎沒有呈現蜷縮姿勢,孵化失敗而死亡的風險就會提升。
帶領這項研究的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研究人員馬慧芯(Fion Waisum Ma)指出,多數非鳥類恐龍(Non-Avian Dinosaurs)的胚胎都不完全,例如骨頭和關節分開,她說科學家看到這顆胚胎完美地保存在恐龍蛋裡、像鳥一樣的躺著時也相當驚訝,「這個姿勢先前都還沒在非鳥類恐龍中看到。」
她說,研究顯示現代鳥類胚胎的蜷縮行為最初源自於恐龍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