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了擴增國家版圖,不惜發動戰爭掠取資源,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攻城戰,不過外界不解,相較於厚實的城牆,城門算是最薄弱的一環,為何守軍要派兵死守城門,而不乾脆將其堵死就好?背後原因很簡單。
古代攻城戰,城門確實是所有城池防禦中最薄弱的一環,一旦城門被攻破,整座城池等同於拱手讓人,不過守軍之所以不將城門封死,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城門除了防禦用之外,同時具備反擊的功能,守軍除了以弓箭、滾石檑木等守城器械防守外,還有一隊人馬會在城門後待命,隨時進行反擊,讓敵軍措手不及。
其次,城門是守軍應對突發狀況的關鍵,由於攻城方會透過各種手段,想辦法攻破城池,在古代不乏掘開大壩,放水灌城的案例,因此守軍勢必要及時出城,阻止敵人的淹城計畫。
最後,城門是守軍輸送物資以及援兵的重要通道,萬萬不可將其封死,即便無法守城,也會是守城方戰略轉移的關鍵,因此這道城門可說是守軍的生死門,並非只是單純嚴防死守。
對於攻城方而言,城池之所以必須攻破,是為了防止守軍從城中殺出,威脅己方的後路。反之,一旦守軍自己將城門封死,等於斷絕了出城反擊的能力,這時候,攻城方只需要派出少數部隊困住城池,主力就可以去攻打其他地方,如此一來,城池也就形同虛設。而守軍在敵人的圍攻之下,既殺不出去,支援物資也很難從城門運進來,就如同甕中之鱉,只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