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裡,經常能看到死刑犯跪地等待被斬首,豈料之後卻有人闖入刑場,並大喊「刀下留人」,讓犯人就此逃過一劫,但這究竟是戲劇效果,還是真實發生呢?其實清朝經常出現類似情景,但為何皇帝會這樣變更判決,其實裡面藏暗黑真相。
死刑犯在刑場等待被斬,下秒官差騎快馬現身並大喊「刀下留人」,宣布特赦旨意,順利幫犯人死裡逃生,這種事情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據史稿《多爾袞列傳》記載,順治十二年,皇帝召集眾多朝廷官員探討時政,彭長庚、許爾安兩人竟公開上書為多爾袞鳴冤,這惹得皇帝非常不開心。
順治判處彭長庚和許爾安斬立決,但之後他又改變想法,在最後關頭特赦兩人,並將他們改為流放寧古塔,而類似狀況其實並不少見。清朝律學家薛允升曾指出「朝廷矜恤罪囚,於應死之犯屢蒙宥免,全活著不下數十萬萬」,但為何皇帝已判死刑,卻要在緊要關頭時赦免死刑犯呢?
皇帝特赦死刑犯,並非他們良心發現,而是一種「攏絡人心」的手法,自從清朝立國後,各府衙門對諸臣定罪達死罪的案例,最後都必須經由皇帝御筆勾決,才能被執行,有些人作惡多端是非殺不可,有些人則可從輕量刑,而先判死罪有震懾的效果,之後皇帝在批覆這類囚犯的案件時,也會詢問其它大臣的想法。
大臣們其實也知道皇帝的想法,因此會用各種藉口幫犯人開脫,再由皇帝以其它理由為犯人減罪,特別是朝廷重臣,他們被押赴刑場等待死刑前,常有官差騎馬送來皇帝的特赦令,也就是所謂的「駕帖」,而他們的刑罰多半會改為流放或發配異地,而犯人被赦免後,也會感念皇帝的恩德,繼續為皇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