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冬日早晨懶床是最深切的體會。這種懶床不僅限於醒來後因為怕冷而不願意起床,而是比其他季節醒得更晚。因此,與其說容易懶床,更準確的應該說冬日早晨更不容易醒來。
按照目前的理論,睡眠是一種最為經典的晝夜節律行為,睡眠-覺醒周期受體內褪黑素分泌周期的影響。夜寐夙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成語就充分體現了睡眠的晝夜節律性。
科學研究已經確定,睡眠晝夜節律的最基本生物學基礎是所有腦內「第三隻眼」之稱的松果體接受視覺神經傳遞來的環境光照信號,通過分泌褪黑素來控制睡眠的晝夜節律。
白天,日光照射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有助於人保持清醒;晚間光照減弱和消失,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解除,褪黑素分泌釋放增加,就會讓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並在某個時間點出現褪黑素分泌高峰,驅使我們陷入睡眠。
由於冬天「晝短夜長」,與其他季節相比,冬日早晨日出更晚,同樣的時間點環境光照更黑暗,醒來的時間比其他季節更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的事情。但是,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提示,除了黑暗,冬日早晨的低溫同樣是導致更難醒轉的重要因素。
研究首次發現,在果蠅的觸角上存在3種「寒冷受體」,可以感受到低於舒適溫度(25℃,儘管這個溫度在人類屬於「舒適溫度」,但是對於「冷血」的果蠅來說,已經可以感受到寒意)的寒冷氣溫,並編碼神經信號傳遞到大腦內。
而這種神經信號在腦內的主要接收者是一小組控制活動和睡眠節奏神經網絡中的一部分大腦神經元。研究者將他們發現的這個神經迴路命名為「寒冷-睡眠」迴路。重要的是,研究者發現,寒冷溫度可以激活這個神經迴路,從而「關閉」原本通常由晨光激活的促使動物從睡眠中醒來的目標神經元的活動,阻止動物的醒轉。
儘管實驗是在與人類存在巨大差異的果蠅進行的,結果或者並不完全適用於人類。但是,研究者認為,這至少為人類在冬季早晨更晚從睡眠中醒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線索。這是因為,生物的很多組織細胞的功能具有很強的的「保守性」,在進化樹上具有雲泥之差的物種之間保持的相當程度的一致性。這也是使用不同動物模型研究多得到的生物學機制可能同樣適用於人類的原因。
實際上,果蠅是晝夜節律生物學的經典模型系統,很多有關生物睡眠和活動的24小時晝夜節律生物機制都是在果蠅研究中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