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陝西省西楊村農民在打井時,讓沈寂於地下2000多年的兵馬俑,再次回到了世人眼前。這些真人真馬般大小的陶俑和陶馬,在給人以驚喜之餘,也或多或少帶來了些問題,如為何要製作這麼多數量的兵馬俑呢?
都知道,秦始皇只用了17年時間便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讓後人歎服於這位帝王的才略。至於,他統治中的各種弊端,當然脫離不了時代的一個侷限性。此外,他還有一個讓人詬病之處,就是癡迷於追求長生,這也是所有中國帝王的夢想。
於是,後人有過感慨,若不是這麼堅持某些靈丹妙藥,這麼偉大的帝王不會早早離世,而秦朝也不會只存活三世。秦始皇一繼位,就開始修築他的陵園。所以,後來發現如此規模的兵馬俑,大家也不覺得奇怪,38年的時間,足以完成這一創舉。
用俑做陪葬,在春秋時已有開始。不過,數量如此之巨,目前僅此一處,不單單是兵俑,還有馬和車,儼然就是一支地面部隊的拷貝。現在,出土的陶俑、陶馬已達8000件,還有百乘戰車以及實物兵器上萬件。
一號坑“右軍”,不但尺寸仿真,各個兵俑都是姿態、表情各異,其中陶俑及陶馬的數量大約6000件左右;二號坑“左軍”,其中戰車有89輛,陶俑及陶馬數量要少些,大概為1300多件;而三號坑,只有一輛戰車,4匹陶馬以及68個兵俑。
單從數量和俑、馬及車的分佈安排來看,和地面作戰時統帥指揮他的大軍,幾乎無二樣。於是,大家都傾向於秦始皇要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他的力量統治。他是多麼期待可以長長久久,統治著這天下,只是那些方士們並沒有給秦始皇帶來奇蹟。既然如此,那就將軍隊帶進地下世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年陵墓負責人李斯,建議摒棄殉葬制度,用陶俑來替代。不過,要修建如此宏偉的陪葬墓坑,一樣耗時耗力。根據史料,秦始皇陵的修建一共動用70多萬人次勞役,所用的土,是來自距離陵園2公里外的三劉村採石場,而大部分石料來自渭河北面的仲山和峻峨山。
大家皆知,秦始皇在外巡時病逝於河北邢台,隨行的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改立胡亥。有學者就指出,當時正值夏季,儘管用海鮮可掩蓋屍體所散發的味道。但是,從邢台趕往驪山,並非如今幾天內就可到達。所以,秦始皇極有可能葬於河北境內,而驪山的陵墓只不過是個衣冠冢。
陳景元是南京建築學家,早於1961年參加秦始皇陵保護規劃時,他就持質疑觀點。1984年二度發文,認為兵馬俑也許另有其主。2006年他繼續肯定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科學探險》發文《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他是第一位質疑秦始皇是否葬於驪山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說了,秦始皇葬於驪山。不過,在這位學者看來,這種說法很經不起推敲。當年,從邢台回西安,只有兩條道,一是如官方所介紹,井陘娘子關太原包頭西安;還有一條捷徑,過黃河先到洛陽,再到西安。不論走哪條道,都不能短時間內回到西安,要掩蓋秦始皇已經病逝的消息,非常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就地埋葬。
陳景元還有一個證據,1960年陝西省文管會曾在現場做過調查,那座位於秦始皇陵北面的夯土堆地基沒有任何東西,也就是說本該作為陵墓最主要的一處建築,卻是沒有動工的任何痕跡。秦始皇離世突然,所有的工程都應是他死後再開始。
在歷史上,驪山經常有山洪,平均每三年就會遭遇一次大暴雨,修於此處的地宮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不會在38年前就刨個大坑,這不等著積水。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兵馬俑的主人又是誰?
陳景元認為,應是秦宣太后,秦始皇的高祖母。這位宣太后很是厲害,雖是楚國王族,卻是一心為秦,執掌秦國政權長達41之久,滅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國。兵馬俑在秦始皇陵封土東側2公里左右,當年秦始皇有過命令,將他的墓再向外擴展“三百丈”,換算成現在的距離,不過690米。按照這位學者的觀點,兵馬俑就不在這個劃分的範圍內。
史籍關於秦宣太后的墓葬方位說得很詳細,“在雍州新豐縣南14里”,也就是在如今的西楊村和下河村一帶,當年正是這裡的農民首先發現兵馬俑。秦始皇時期的衣服尚黑,而這些兵馬俑衣著顏色卻是鮮豔,再細看一些陶俑的發髻,是偏於一側,這是苗裔楚人的一種特有髮式。還有一些陶俑身上,帶有“羋”,這可是秦宣太后的姓。
若是這個觀點成立,那是定要有相當規模的宣太后墓,才會有如此規模的陪葬墓,不過至今還沒有這種發現。考古界講究考據的嚴謹性,不能以一個孤例來證明事實的存在。所以,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的觀點,也許還需要有更多的證據來支撐它。
參考資料:【《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