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思議

皇室下葬工匠能出來嗎?一條慈禧手下漏網魚,後來成了孫殿英主力

由於科技水平的制約,古代人大都是封建迷信的,無論是上至皇帝,還是下到平民百姓,他們都認為即使人死後也是有靈魂存於世上的,所以人死後的排場得更大些才行。由此也就造成了盜墓這個行業的出現,特別是講究排場和陪葬品的皇家墓葬,更是成為盜墓賊的首選目標。

從傳統來講,人去世之後還是要再經過停靈後才可以下葬,而皇帝因為身份和禮儀的問題,有些皇帝可能停靈十日左右,還有些可能要停靈幾個月之久。當然了,還有一種問題就是有些皇帝駕崩的太突然,這時可能陵墓還未修建好,就只能委屈皇帝再多躺幾個月了。
皇帝的喪事也被稱為國喪,除了各級官員要進行複雜的祭奠儀式外,駕崩的皇帝也要多多的忍受幾次“折騰”。等到好不容易把一切流程都走完了,出殯下葬這天才是更為盛大的儀式。

比如大清的老佛爺慈禧太后去世這天,當天有72人抬著慈禧的棺槨走出東華門,再由64人打著幡、舉著旗傘,最後面的則是浩浩蕩蕩的一條由1600人組成的長龍,他們或舉著旗幟,或舉著兵器,還有些人拿著紙人、紙馬等。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說到裡面壓力最大的就當屬扛夫了,因為他們承擔著扛皇帝的重任,稍微有點差錯把棺槨掉在地上的話,那可都是誅滅九族的大罪。所以這些人都不會是臨時從宮裡找來的,而是經過長期的訓練,比如日常訓練中就是抬著同等重量的棺槨,然後在棺槨上放著一碗水,要保證水不能灑出來才行。
除了儀仗人員外,還有隨行悼念的各級大小官員,和負責唸經超度和尚,一直是陪行到進入墓室的地宮台階才算結束。
那麼,當皇帝的棺槨放至墓室後,最後一名負責封墓的工匠該怎麼辦呢?
從商代開始,我國古代就一直有著陪葬制度,除了太監宮女外,就連皇帝的生前的愛妃都可能會面臨著活埋的風險。隨著封建歷史的發展,這種制度從明英宗時期一度廢除,不過到了清初又開始復興,最後是到康熙時代算是終止。

AD: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com

封墓門時要用起支點的作用的“自來石”,然後再通過工匠在陵墓內部用 “條石”抵住石門,這樣墓門就很難被打開了。後來,隨著封墓技術的發展,工匠們又開始利用鎖眼從外面移動條石,這樣就不需要有人付出犧牲了。
最後一點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封門石”了。比如宋、元兩代的墓葬就是將一個大石球放在一根預先挖好軌道的凹槽上,然後再利用石球下滑時產生的重力作用封住石門。

明清後,又進一步的研發出了“拐打鑰匙”,同樣是先由工匠關上倒數第二道門後,通過“鑰匙”撥動條石,使得條石就像現代的鎖頭一樣同時卡住兩道石門。
雖然工匠們的手藝越來越高超,但是也有不少的統治者擔心陵墓被盜,因此下令要求全部工匠殉葬。比如慈禧下葬時,一共81名負責封墓的工匠就全都被殉葬處理了,不過就在封墓之時,因為其中一個人因被掉落的石頭砸暈,而被誤認為死了,就被扔到了亂墳崗。

不久後,待這個人重新的“復活”過來,又成為了孫殿英盜墓集團中的一員。慈禧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千算萬算,還殉葬了工匠,最後卻反倒因此“助攻”了孫殿英,落個屍骨無存之境。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