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顆存在生命的星球,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假如地球並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或者太陽有一天消失了,那麼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不會存在了。作為一顆恆星,太陽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
有天文學家認為,如今的太陽系所在的位置上也曾存在著一顆恆星。因為從宇宙恆星孕育的角度來說,太陽應該是第三代的恆星。我們知道,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且根據質量不同,恆星的壽命長短也不同。當曾經處於太陽系這個位置上的恆星走到了生命的尾聲時,再經過超新星爆炸後,便會形成一片巨大的星雲。之後,從這個星雲中,太陽也就孕育而生,而地球、火星等太陽系內其它的大小天體也都是用星雲的殘骸形成的。
不過,雖然這個答案看起來似乎很合理,可是卻也存在著一個問題。因為根據目前科學家們研究的發現,恆星最終一般會演化成黑洞、中子星或者是白矮星,如果太陽系的前身真的曾經是一顆恆星,那麼為何找不到它的身影呢?
此外,即使太陽真的是從星雲中誕生的,以太陽的大小和太陽的引力範圍來看,這片星雲的大小至少需要幾光年。而且想要凝聚成太陽,同時還孕育出多顆的行星等也是非常困難的。簡單來說,就是需要藉助一種外力,而且這種外力還必須是非常強大的。那麼,太陽系的誕生究竟和什麼有關呢?
地球圍繞著太陽系運轉,而太陽系則圍繞著銀河系運轉,在宇宙中,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科學家們懷疑或許太陽的誕生和銀河系有著一些聯繫。前段時間,通過研究,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曾經發生過大碰撞,且發生的次數還不止是一次。也正是因為碰撞,才讓太陽有機會誕生。
在距離地球約1.83光年之外的地方,有著一個名為「半人馬座」的矮星系。說起來,天文學家對這個星系的觀測了解也是非常的有趣。早在17世紀中期,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它時,曾經認為它只是一顆恆星,後來通過觀測後才發現,這個星系竟然是銀河系中最大的一個球狀星團。而且從年齡上來看,它已經有120億歲了,這意味著在宇宙誕生的早期,半人馬座矮星系就已經誕生了。
通過觀測數據,科學家們發現在大約57億年前,半人馬座矮星系和銀河系發生了第一場碰撞。因為這場碰撞,讓原本銀河系穩定的結構被打破,大量的氣體塵埃出現並且聚集成為星雲。因為碰撞產生了巨大的外力,所以太陽也有機會在一團星雲中誕生。可以說,如果57億年前這場碰撞沒有發生,人類或許也不會存在。